內心劇場轉不停!該怎麼控制自己「不再去想」?心理師:與其壓抑自己,這三個方法效果更好

2019-11-30 08:30

? 人氣

當我們一昧逼迫自己不去想某事時,被壓抑的想法越是會在腦中冒出來(圖/Unsplash)

當我們一昧逼迫自己不去想某事時,被壓抑的想法越是會在腦中冒出來(圖/Unsplash)

「試著給自己定這樣的任務:不要去想一頭北極熊,然後你就會發現,接下來的每分每秒,你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那頭北極熊。」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圖/簡單心理)

你有沒有過壓抑自己心中所想的時刻?

可能是不希望自己陷入抑憂鬱或焦慮的情緒,不斷告訴自己「不要再這樣消沉了」;可能是癡迷於某個人,忍著不要給對方發消息,時間全花在了輸入和刪除上;還可能是定下了又一個節食計劃,晚上拼命克制自己不要吃消夜,遠離冰箱八百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壓抑(Suppression),是指人有意識地讓自己不要再去想某個念頭或某種情緒。

習慣壓抑某個念頭或某種情緒的人,還可能會:

避開那些可能會讓你想起它地點、人、事、物

避免跟人討論相關話題

一旦快要想到它,就想盡辦法轉移注意力

讓自己喝醉,或是沉迷於某些替代物,來麻痺自己

這一心理過程,與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有一定關聯,因為強迫症患者會不斷嘗試去趕走腦海中那些不想要的、入侵式的念頭。

那麼,壓抑自己的想法或情緒,到底能不能把它們從腦子裡趕走呢?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圖/簡單心理)

很遺憾,研究表明:不能

早在1987年,Daniel Wegner教授及同事進行了著名的「白熊實驗」。實驗結果印證了開篇杜斯妥也夫斯基那句話:「當告訴人們『不要想一頭白色的熊』的時候,人們反而更經常想到一頭白色的熊。」

Wegner等人根據這一現象,提出了「矛盾歷程理論」(Ironic Process Theory):你越是想壓抑某個念頭,它越是可能冒出來

這就意味著,一旦我們壓抑某個不想要的念頭,就會進入有不想要的念頭—>壓抑—>念頭揮之不去—>更大力壓抑—>念頭更加揮之不去的惡性循環。

本來想讓事情好起來,結果好像更糟了

壓抑的危害,不僅僅在於這樣的惡性循環。

(圖/簡單心理提供)
(圖/簡單心理)

就像大多數減肥的人體重都會反彈一樣,壓抑某個念頭或某種情緒,即使一時做到了,過一段時間也會「反彈」,還可能對我們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行為會「反彈」

滿腦子都是北極熊,對我們的生活大概不會有什麼影響。但是,壓抑的後果不只是這麼簡單:我們壓抑的念頭或情緒,最終會體現在行為上。

Erskine和Georgiou的一項研究指出,讓人們壓抑吃巧克力的念頭,不僅會讓他們更想吃巧克力,還會導致他們真的吃更多的巧克力。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們節食總是失敗……

這些研究者進一步做了個關於戒菸的實驗。結果發現,一開始人們壓抑自己想抽煙的念頭時,每天抽的煙確實變少了。但是,一旦不再壓抑這個念頭,這些人會比原來抽更多的香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