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新觀念》精神科醫師:拒吃安眠藥,整晚失眠是你的事,別怨天尤人!

2016-06-17 12:41

? 人氣

只有了解與接納:無論對自己或藥物─必要之惡才不會再是必要之惡,也不會再是能夠肆意蹂躪自己人生的怪獸,而是可以在充分監督下的得力助手。

坦然面對抉擇的後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失眠是一種事實現象,固然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出現,但是更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是你所選擇的生活型態。不要抱怨你祖宗十八代都沒人失眠,為什麼獨獨你會?非常有可能的是,你的眼界比他們都高,野心比他們都大─雖然在現實上,你可能活得一點也不怎麼樣:成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不算小,但除了空洞的讚美以外,曲終人散的時候什麼也不剩。不管你滿不滿意這樣的結果,但只要你做出了這樣的選擇,而得到了這樣的結果,那你得心甘情願的面對這樣的後果。

不一定是汲汲於世俗名利才會帶來迷亂的心緒;恰恰相反的:自我挑戰、覺醒、學習與進步,本身就是造成失眠的主因之一。正因為人類不安於現狀,才會有進步;能夠自我覺察,才會有所迷惘─德性之間,彼此也是存在矛盾的。你如果是一個不求長進的大鄉愿,你可能天天一覺到天明。

事實的國度裡沒有善惡─上帝沒有義務因為你努力不懈,或者你堅守善道,就非得給你個喜劇收場不可。上帝已經將失眠的解藥─安眠藥的化學結構與製造方法流傳人間,你拒吃,是你的事,別怨天尤人。藥物絕非唯一的解決方式,但依舊是一種方式─至於安眠藥是否被濫用?醫師是不是一直開藥下去?那是人禍,應該處理與解決。如果你不想面對這問題,只想整塊切割:不看不想不吃,那你面對失眠就得甘願。

打破「治本迷思」

這麼多年下來,我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多的是厭倦於一般精神科永無止盡的門診、和那一包又一包、吃也吃不完的安眠藥的人們。他們來到我這裡,尋求另一種心靈上的慰藉─更精確的說,一種他們夢想中的出口。然而,當他們發現:我也可能使用藥物時,有些人都頗為吃驚 —

「我以為你是反對用藥的。」
「什麼是藥?什麼不是藥?在我的眼中,只要能救人的方法,都是藥。」
「西藥都是人工合成的,副作用大,而且只治標,沒有治本的效果。」

「當年五月花號從歐洲航向新大陸,新移民承受不了北美惡劣的天氣,飢寒交迫,多數人都生病了,當地的印地安人伸出友誼的手,教會他們剝下柳樹的皮,用滾水煮湯,喝了,果然燒就退了,不再發炎,受傷、骨折的地方也不痛了。柳樹裡含有水楊酸,就是西藥裡的阿斯匹靈你說,這是草藥還是西藥?我確定:阿斯匹靈只有治標的效果,但是病倒的新移民因此能夠從感冒中恢復體力,補充燃料、準備飲食、修補破損房舍、做好育幼行為等責任分工,在異鄉活下去。確實,它不能治本,第一批移民最後還是全死光了,但是,新的一代,也就在新的土地上生根播種了。」

這樣的治標,你說有沒有意義?安眠藥的目的,又何嘗不是如此?重要的是,讓你從失眠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生命再次有了各種可能。醫師應該負責的是:如何用最低的劑量 ─ 甚至可以停藥的時候就停藥,但需要恢復用藥的時候也得坦然恢復用藥,讓你在漫長的歲月中,都始終保持盡可能少的用藥,達到最良好的睡眠;而你的責任,則是好好思考:怎麼讓你的人生過得精彩,過得有意義,最重要的是:讓未來的你不會後悔。

失眠者有免於被恐嚇的權利

為服用安眠藥去汙名化的行動需要支持,偏偏社會的氛圍卻是以恐嚇失眠者為樂:不管是親朋好友、報章雜誌、社會團體,人們總愛以各種方式來提「醒」失眠者,安眠藥可能有的風險包含哪些與哪些,但失眠者已經夠焦慮了,升高焦慮只會抵消掉更多安眠藥的效果,徒增藥量,百害而無一利。

但近年來還加入一些醫療研究者,為了量產論文而不斷重複研究某些事物與其他疾病的相關性,很不幸的,安眠藥也成為其中的受害者,甚至被建構出可能引發「失智症」或「癌症」的議題來。特別是一般民眾往往不清楚「相關性」並不代表「影響性」,例如:罹癌的人100%都呼吸空氣過,沒呼吸空氣過的人(一出生就夭折)100%都不會罹癌,我們能據此推論呼吸空氣會致癌,所以從此開始憋氣嗎?當然,研究還是真的,因為你壓住口鼻後不用多久就會死亡,之後就不會罹癌了──但這有意義嗎?

最糟糕的是,連衛生主管機關也加入這行列:2016年初,衛生福利部食藥署開記者會,內容是2014年國人總計服用約3.39億顆安眠藥,與2013年的3.27億顆安眠藥相比,多吃1200萬顆的安眠藥,相當於多出一座雪隧的長度,用量創史上新高。

這則新聞引起了一定的注意,最有意思的是:食藥署並無公布任何解決措施或因應對策。那我們自然會懷疑:公布這些足以讓失眠者更焦慮,使用更多安眠藥的數據,背後的目的究竟為何?

就這樣,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的動機、立場、知識背景與目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汙名化安眠藥,但共同產生的效果就是讓大眾的認知更偏差,失眠者的焦慮度更高、更不容易入睡,結果就是安眠藥的使用量更大。

我們無法阻止人們在安眠藥上頭作文章,秀自己的下限;只能寄望於喚醒失眠者的權利意識。至少,從了解開始,而不是在極大的恐懼中不得已的狀況下服用。希望能在充分了解之後,做出屬於自己的評價與選擇。

作者|陳俊欽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曾就讀於台灣大學法律系、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目前為精神科專科醫師,曾服務於台灣大學醫院、八里療養院、馬偕紀念醫院。

賴奕菁醫師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精神科專科醫師。於台北榮總精神部服務時,即投身科學研究,陸續發表數十篇學術論文於國際知名期刊,並取得醫學博士學位、部定助理教授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別怕安眠藥:正確用藥,解除失眠魔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