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威脅日益嚴峻,台灣企業對於碳管理的認知與實踐也逐步升級,從早期被動遵循法規的義務,逐漸轉向積極的公司治理核心策略。面對新興法規、成本壓力與市場轉變,站在減碳路上的關鍵轉型期,專家提醒,「如果現在不做碳管理,未來恐怕沒有生意可做。」
《風傳媒》將於下週二(27日)舉辦「碳夢想」論壇,邀請勤業眾信永續轉型服務團隊執行副總經理李介文、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台灣IBM諮詢合夥人蕭俊傑、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法金產品處處長蕭志鵬等產學專家發表主題演講,共同探討永續發展策略。
減碳不只是為了法遵 更是競爭力的展現
李介文接受《風傳媒》採訪時指出,企業以往多將碳管理視為法規遵守的基本義務,主要目標是避免觸法風險和罰鍰,但隨著國際社會對氣候變遷的重視及多國陸續推出碳費或碳稅,碳排放逐漸成為企業財務風險與競爭力的關鍵指標,碳管理不再只是符合環保法規的被動行為,而是企業策略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舉例而言,企業開始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並且嘗試從供應鏈管理、產品研發、能源使用及財務決策等多層面介入,打造更具韌性與永續競爭力的經營體系。
這可不是紙上談兵,目前已有一些大廠積極推動碳盤查,逐步建構完整的碳資料庫,並根據碳排放強度訂定減碳目標,不僅符合政府要求,也吸引國際投資人目光,提升品牌形象與市值,此一轉型趨勢反映出台灣企業面對全球碳管理浪潮的必然選擇。
供應鏈開始跟上腳步 是時候硬性要求減碳了
然而,減碳行動不可能只憑企業一己之力,供應鏈上下游如何共同進退、協調減碳節奏,成為實踐碳治理的最大挑戰之一。
李介文指出,目前最大的難題之一,是「大家都喊要減碳,但沒人願意多付錢」,買方企業經常要求供應商降低碳排,卻未必願意承擔更高的採購成本,使得供應商面臨推動意願與資源投入的雙重壓力。
她進一步說明,永續領域不像傳統供應商管理強調績效與評比,而是邁入一種雙向互動、強調共識與承諾的「議合」階段,勤業眾信會協助企業規劃議合路徑,依照供應商的碳風險、碳足跡比重、規模與知識落差,先釐清誰是關鍵供應商,邀請參與大會、提供培訓資源,甚至鼓勵表現較好的人分享經驗,讓正向循環逐步擴大。
以台泥、遠傳、台灣大哥大等大型企業為例,目前都採用「以大帶小」的方式,逐步建立供應鏈夥伴的能力與信任,「一開始不能太強硬,先用紅蘿蔔代替棒子,但走到現在已經有些供應商跟上腳步,就可以開始提出要求了。」
台積電去年12月宣布,要求供應商配合於2026年底前提供產品碳足跡資訊,並在2030年前達成約定的減碳量,否則可能將重新評估業務往來。
換句話說,整個產業已經從「鼓勵減碳」邁入「要求減碳」的階段,這是關乎生計的訂單,企業自然不敢怠慢。 (相關報導: 電力仍是排碳最大來源 不用核能讓減碳目標緩慢 | 更多文章 )
碳費上路:試營運期是企業轉骨關鍵窗口
台灣碳費制度正式上路,初期費率為每噸300元,未來將逐步調升。李介文提醒,企業應盡快在這段「試營運期」建立內部碳定價制度,才能有效將碳成本內部化,導入投資決策、產品定價與流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