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媒體亂象層出不窮》面臨外在政治力干預 作家梅克爾分享德國公共媒體怎麼做

2019-02-22 09:00

? 人氣

作家梅克爾(左)分享德國公共媒體生態與假新聞議題。(歌德學院提供)

作家梅克爾(左)分享德國公共媒體生態與假新聞議題。(歌德學院提供)

在各家媒體激烈競爭的現況下,台灣媒體造假扭曲、向腥羶色靠攏的亂象層出不窮,公信力也日益低落,成為網友大肆嘲弄批評的對象,絕大多數民眾對於媒體環境不滿意,但堅持報導品質的公共媒體卻又乏人問津、缺乏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較於台灣的商業媒體百家爭鳴,新聞台24小時不停歇播送,在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公共媒體不僅影響力強大,更受到公眾信任與支持,德國作家梅克爾受邀來台參加台北國際書展,14日與駐德記者林育立對談台德大不同的媒體生態,也為台灣提供借鑒經驗。

作家梅克爾(Miriam Meckel)和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姓氏只相差一個字母,同樣也是德國傑出的女性公眾人物,任教於瑞士聖加侖大學(HSG)大學教授傳播學的梅克爾,同時身兼知名商業雜誌「經濟週刊」(Wirtschafts Woche)發行人,理論和實務經驗兼具,也經常發表對媒體和科技的觀察和見解,更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曾在台出版《寫給我的生活的信》一書。

作家梅克爾(右)在台北國際書展分享著作《寫給我的生活的信》。(歌德學院提供)
作家梅克爾(右)在台北國際書展分享著作《寫給我的生活的信》。(歌德學院提供)

修習漢學的梅克爾,曾於1990年在台灣生活,對在台灣的生活印象深刻,「那個年代正是民主運動、女權自主、環保意識風起雲湧的時刻,我剛好躬逢其盛,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經驗。梅克爾笑說,現在的空氣比那時要好得多,「當時的馬路上有幾百萬輛摩托車,而且還沒有捷運!」

公共媒體經費來自人民 也向人民負責

德國公共媒體由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德國電視二台(ZDF)及德國廣播電台(DLR)組成,如同英國廣播公司(BBC),經營觸角遍及廣播、電視和網站,提供德國閱聽人從新聞、文化到休閒娛樂全方位的節目。有趣的是,德國的公廣集團像政府一樣採行「聯邦制」,由各邦的公共廣播公司聯合組成,主要收入來源為每戶每月繳交約台幣800元的收視費,共享約3000億台幣的年度預算,廣告費僅佔收入約10%的比例。由於主要的經費來自人民,因此在內容和品質上也得向人民負責。

林育立表示,在德國,公共媒體仍是民眾獲取新聞資訊的最主要來源,其中ARD第一電視台每晚8點播出的新聞節目,平均有上千萬人在收看,收視率仍高達3至4成,在如今的台灣是難以想像的規模。林育立也說,第一電視台每天只製播一檔新聞節目,更能致力提供高品質的深度報導,而當大眾擁有共同獲取資訊的來源,媒體生態和民主討論的品質都不可同日而語。

駐德記者林育立(左)與作家梅克爾對談德國公共媒體生態與假新聞議題。(歌德學院提供)
駐德記者林育立(左)與作家梅克爾對談德國公共媒體生態與假新聞議題。(歌德學院提供)

公共媒體如何獨立於政治之外?

在台灣擴大公廣集團的討論中,許多人擔憂公共媒體成為政治工具,那麼德國的公共媒體又是如何確保獨立性,不受政治力影響?梅克爾則回溯德國歷史,由於在納粹時期所有媒體都被收歸國有,成為納粹政府的傳聲筒, 二戰後西德首任總理艾德諾(Konrad Adenauer)也曾在60年代試圖設立國營電視台,但遭到經歷納粹陰影的德國社會強力反對,德國憲法法院隨後也提出釋憲:「一個自由的、不受公權力影響的、不屈服於審查制度下的媒體,是自由國家的基石。」強調人民需要獨立消息來源,媒體不應受國家控制,從此奠定德國公共媒體的獨立基礎,不會由政府決定人事或報導方向。

林育立則分享,相較於台灣記者到各部會參加記者會,由官員指定發問,在記者室跑新聞「還會有人請你喝綠豆湯」,記者與受訪者的關係相對和諧密切,「就很難拉開監督的距離。」德國則由媒體自發組成的「聯邦記者會」(Bundespressekonferenz)定期召開記者會,針對當下熱門議題,由記者主動邀請官員、政黨、工商團體、工會等團體代表到會說明,掌握設定議題和發問的主導權,媒體自然較能保持自主性與監督立場。

梅克爾:外國政治宣傳機構不應進入國內

作家梅克爾(左)分享德國公共媒體生態與假新聞議題。(歌德學院提供)
作家梅克爾(左)分享德國公共媒體生態與假新聞議題。(歌德學院提供)

談及在歐美和台灣都沸沸揚揚的假新聞議題,梅克爾表示德國的假新聞主要集中在難民/移民的相關新聞,透過散播移民的不實負面消息,煽動德國國內排外的仇恨情緒。為此,公廣集團特別設立了一個事實查核網站,只要民眾通報疑似假新聞的訊息,便會由公廣集團的專業團隊進行查證。

而近來俄羅斯國營的RT電視台提出在德國營運的申請,雖然政府還沒做出決定,但德國輿論對此爭執不下,德國記者協會則公然反對RT電視台進入德國,梅克爾同樣也持反對立場,她說:「當獨裁國家政治宣傳機構來到你的國家,試圖影響國內輿論,就不應該讓它在德國營運。」另外,梅克爾也鼓勵在場聽眾主動收看國際媒體的新聞,除了培養國際觀外,也開拓接收訊息的不同管道,是在社群媒體演算法「投你所好」的機制下,讓自己跨出同溫層泡泡的方式。

梅克爾也說,80年代出現私營電視台後,媒體生態也因此改變,公廣集團的節目安排同樣傾向商業化;數位時代改變大眾的閱聽習慣,德國國內近來也有是否要繼續徵收收視費的討論,許多聲音認為,在網路上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新聞,不再需要仰賴公廣集團,但梅克爾對此持反對意見,她表示公廣集團的報導品質高、查證嚴,假新聞問題往往來自於網路,因此公廣集團在當代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如何在品質和吸引力間取得平衡,在數位時代找到自我定位,則是德國公共媒體接下來要面對的課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