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科技泡沫是必要之惡?

2016-03-18 06:40

? 人氣

比起多少摻雜著非理性的人力資本來說,純理性的金融資本更是如此。傳統金融理論分析風險要借重於歷史營收數據或產業結構,但新創按照定義就是在開創新的事業,甚至是產業,因此這兩種資料都不存在,金融理論無法分析,無法為之定價,也就無法造市而創造流動性,因此早期新創的投資工作落在我們風險資本家這種怪胎身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不管我們怎麼聰明勤奮有遠見,我們所投資的新創永遠暴露在各種內在和外在風險中——內在風險包含年輕創辦人的缺乏經驗、共同投資人的利害關係不一致、員工的共事日程過短⋯⋯等,外在風險包含資金鏈的完整度、產品市場接受度乃至於總體經濟的溫度等,這些大多是風險資本家控制不了或無法預測的,因此感受性風險可以說是高到爆表。

針對於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都感受到的高度風險,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市場如果不能夠提供超高額回報,這兩種資本都不會把自己投入任何風險新創中。

而新創的長週期特色代表的是投資一個新創通常要等到六、七年後才會出現退出回報,因此現有其他晚期新創的市場資訊:包含上市市值、併購價格、後期募資估值和倒閉機率等,就成了手上新投資的參考對象。

而熟悉經濟理論的都知道,如果一個回饋系統的資訊傳遞時間越長,就越容易發生震盪,也就是所謂的經濟週期。因此風險新創這個長達5到7年的基本時間差,再加上其感受性風險所要求的超額回報,讓風險新創投資在本質上就是不斷高度週期震盪的一種產業——也就是永遠會產生泡沫的一種產業。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樣科技泡沫,風險新創的產業大概就不會存在,世界將繼續由行動遲緩的大公司們主導,結構越來越僵化而無法因應外部變化。因此如果我們希望享受到顛覆式科技所帶來的好處,大概就得接受科技泡沫這個事實。

了解到這一點後,大家對於現在這個已經形成的科技泡沫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是的,也許Uber真的不值620億美元,Airbnb真的不值250億美元,但就算這兩間公司其實都只值十分之一的價格,他們仍然會是只花了六、七年就創造出幾十億美元價值的超優值新創,他們所提供給消費者的服務和產品都將繼續影響和造福更多的人的生活!

所以與其批評和嘲諷科技泡沫,我們何不靜下心來,在我們Airbnb上租來的巴黎瑪黑區公寓中,好好享受一杯由Uber司機送來的手搖泡沫奶茶?

*作者台灣大學電機畢業,在台灣、矽谷和巴黎從事IC設計超過十年,包含創業四年。在巴黎工作期間於HEC Paris取得MBA 學位,轉進風險投資領域,現為Hardware Club合夥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