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昭南專欄:「蔣介石」留下的炸彈,「台灣性」與「中國性」的衝突危機!

2019-01-26 07:10

? 人氣

蔣介石到底該如何處理,近幾年輒有爭議和衝突。圖為中正紀念堂蔣介石像被潑漆(取自FETN 蠻番島嶼社臉書粉絲專頁)

蔣介石到底該如何處理,近幾年輒有爭議和衝突。圖為中正紀念堂蔣介石像被潑漆(取自FETN 蠻番島嶼社臉書粉絲專頁)

族群撕裂是台灣一道深不可測的大溝壑,也是可能隨時被引爆的不定時炸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麗可愛的文化部長鄭麗君意外遭受突襲而無端承受了「資深藝人」的一巴掌,再度掀起族群對立的緊張局面。幸好鄭部長即時在臉書上宣示「個人受辱事小,民主不容傷害」並強烈呼籲,「臺灣社會當下必須理性、冷靜面對衝突,回歸公共議題的討論,不要再複製任何暴力行為。」整個正在升溫的局面才逐漸冷卻下來。

因為我不爽,所以我才打她?

本來打人的「資深藝人」鄭惠中(原名鄭心儀)在暴力突襲事後的第一時間還理直氣壯地大嗆:「我本來想賞她兩巴掌,想了好幾個月」、「難得她今天來我一定要做這個動作,我只賞她一巴掌,真的太便宜她」,「這種人,我打她只是算是剛好而已」等語,顯然的,他確實是如郝龍斌所謂的「忍了很久了」!

如果按照民間史家管仁健在《敢脫又敢殺人的「資深藝人」》一文在文首的說法就會是這樣個道理:

演藝圈裡又有高級外省人現出原形了。即使解嚴30多年了,但始終沒有轉型正義的台灣,讓演藝圈裡的高級外省人,永遠保持當年作威作福的心態。

在高級外省人眼中,除了當年的大內高手兼台語殺手宋楚瑜,其他那些「沒文化的台客」憑什麼當文化部長?老娘戒嚴時代可是政府認證,敢脫還敢殺人的義警歌星,如今賞你這個不識相的台客文化部長一巴掌算什麼?

管仁健亦諧亦理的文章向來都是我很激賞的,不過我今天不擬從「高級外省人的優越心態」去看待這件事,而只根據鄭惠中巧辯的所謂「去蔣化」來切入探討。所以我只好先拋開郝龍斌的「族群優越感」之言論反應,而單從「轉型正義」的高度上來論述。

「中國性」和「台灣性」相容或相斥?

據報載,鄭惠中在一場由北市議員應曉薇陪同下所召開記者會上宣稱:「去蔣不是台灣人民的共識。」這種說法真不真?從藍營立場看待,當然不可以「去蔣」,因為「去蔣」就是在刨他們的祖墳,「去蔣」一旦成功,他們就會失去「法統」依據,別說是族群優越感盡喪,連他們自以為傲的「炎黃世冑」的血統論述都可能會頓失所據,並因而很可能導致他們集體陷入迷霧中,也將激發出如何在這塊土地上如何「安身立命」的集體恐慌。於是重點來了:這「集體恐慌」所可能是釋放出來「亂源」又會對台灣社會製造出何等傷害?

所謂「中國性」和「台灣性」相容或相斥的問題,已經困擾台灣社會幾十年了。請先容我引用小英總統早在2010年5月的一場演說所闡述的菁要,她說:

在中華民國統治的期間,沒有錯,這種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語言,還有很多的中國的思考,在我們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到現在還有一定程度是一個「強勢的存在」。

可是我們現在也看到一個趨勢。就是說在台灣主體意識成長的過程中,還有再加上台灣民主的發展,我們發現這個中國性跟台灣性..或說是台灣主體意識,事實上已經發生了微妙的相對關係。

在以前,我們因為看到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關係,中國性好像是主體,台灣性好像是客體。在今天台灣主體意識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隱然看到主客是要易位的情況。

那麼,在這主客易位的關鍵時刻,其實我們要去處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如果這個深層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話,台灣會變成另外一種中國性跟台灣性的對抗。

鄭麗君處理「中正紀念堂」的議題上格外謹慎小心

任何的理性思考都會認為「中國性」和「台灣性」應該且必須要相容。可是在感性上的真實反應卻往往事與願違:兩者的衝撞只增不減。從這個角度看,大概就可以理解鄭麗君部長在處理「中正紀念堂」的議題上格外謹慎小心的基本用心。因此在前年(2017)10月25日的一場演講中,鄭麗君清楚地表示:「關於中正紀念堂轉型,文化部即將推出社會對話平台,她呼籲社會放下政黨歧見,共同面對歷史,因此透過審議民主讓民眾思辨為何該紀念堂要轉型、如何轉型?文化部去年提出中正紀念堂轉型,但現有《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所以必須通過修法完成轉型。」鄭麗君當時很明白地表示說,「這需要社會論述的支持,因此建立討論平台非常重要;民主是人民參與、政府帶動討論,使正義價值可以實踐,這需要時間來討論。」

然而這樣的用心,到了藍營洗腦式的轟炸後就完全走了樣,也就成了掌摑者鄭惠中口中的「轉型不義」!

然後這就又轉回到「中國性」和「台灣性」相容或相斥的問題上了。

藍營主觀上的認定:一切不符合「中國性」的說法或想法、做法都屬於不正確的「不義」。

同樣的,站在「台灣性」的立場看待,則很可能出現:一切不符合「台灣性」的說法或想法、做法都屬於不正確的「不義」。

這就必然造成兩軍陣營的對立與衝撞,這已經不是意識形態或政黨利益的爭執或吵架,而是涉及到更深層的文化認同與適應性了。

20190112-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解讀威權密碼:中正紀念堂的前世今生」活動,銅像與中正紀念堂配圖。(陳品佑攝)
中正紀念堂。(陳品佑攝)

小英的諸多容忍,跟她對此問題的迷失有關

正如小英總統在上揭的演說中所作的結論:

把中國性回歸成一種人文的價值,而且回歸它原始的...它是一個客體的地位,而不是主體的地位的時候,我們更能夠平心靜氣地、更冷靜地,而且能夠更深層地去思考,我們在共同往前走的這條路上,我們怎麼去建構一個共同的國家,跟一個共同的、新的台灣。這是我們在這個階段非常非常沉重,也是非常重要的責任。

然而,小英總統當時的過度樂觀也引動了她就任總統後的諸多容忍措施,並讓台灣社會逐步進入到動盪與嫉妒躁鬱危境之中。

一個長期占據統治優勢的「統治族群」(姑且稱之為「中國性」文化思維)在淪落為「被統治族群」的失意與不甘中,已經是高難度調適性的大難題了,如果再加上對岸無所不用其極地搧風點火的統戰攻勢下,就更容易撩起暴力對抗的顛覆式情緒,而讓台灣處處埋設著不定時炸彈!

應知,懷抱「中國性」情懷的「炎黃子孫」在台灣社會裡乃是高達數百萬以上的龐大人口數。只要讓他們的危機躁鬱症被刻意引動併發,對台灣都將是嚴重的國安危機。以此觀之,鄭惠中的掌摑行為,絕對不會是單一個案。

或許我們還可以藉此參考吳介民教授的分析,他說:

出現「去蔣化」、「東廠」這種修辭,吳介民認為,和當年出現「去中國化」很類似,都是在抗拒民主化過程中,不斷自我複製強化恐懼,反而凸顯他們美化獨裁者的心態,打在鄭麗君臉上那一巴掌,召喚出反民主的牛鬼蛇神,像郝龍斌身為國民黨副主席,為這個暴戾行為辯護說,「因為刨根去中國化而錐心之痛、遍體鱗傷,民進黨去中國化的行為根本是數典忘祖」。

現在許多人厭惡郝龍斌這類言論,吳介民表示,郝使用「數典忘祖」這種陳腐的封建語言,缺乏現代性、也毫無美感,國民黨這類語言,跟中共宣傳的血緣國族主義如出一轍,他們真的是跟習近平同一國的,去蔣化、去中國化、反台獨,一系列「文攻」瞬間炸開了。

蔣介石在世時,是以右派法西斯包裝中華文化,來對抗對岸的左派革命論述。兩邊可謂半斤八兩。當前台灣民主化的主軸,正在去除法西斯專制體制。根本上不去觸碰中華文化的課題,縱使課網微調,也是中華文化多元文化的發展觀,並以台灣為主體去論述。

但國民黨權貴集團硬將對蔣介石的個人崇拜,和中華文化硬挷一塊,現又更加不淪不類又將此两者綁向紅色中國。殊不知去蔣化,正是去除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皇權思維,使其能適應新時代的挑戰。但藍營的支持者,卻硬在民主社會中,要眾人去尊崇專制皇帝像徵體系。因其政治思維的保守性,才會有早年疾風集團對台灣民主政團的暴力攻擊,到今日的暴力合理性言語。簡單說,不去除蔣介石的陰影,中華文化就不可能在民主社會中順利的成長傳承。死抱蔣介石,正如死抱毛澤東都是中華文化沉淪的表徵。

 

台灣人到底該拿「蔣介石」怎麼辦?

事實上,在台灣,任憑是誰,都完全不可能「去蔣化」。蔣氏父子在台灣統治數十年,為台灣所遺留的歷史記憶,正如日本人在台灣統治50年所遺留的歷史記憶一樣的鑿痕斑斑,不管是正面負面,又豈容任何人能隨意將之抹除?

既如是,這就涉及到一個大哉問了:台灣人到底該拿「蔣介石」怎麼辦?

這裡我們還必須要提出一個世代記憶的反差性問題:年輕人和上年紀的老者們對待「蔣介石」的態度又會是如何?

那麼我們是否會被問到一個啼笑皆非的題目:他們現在都好好的,你去動他幹甚麼?(柯P語)

從這裡來看,你也許就會發現何以韓粉或柯粉會有那麼多年輕人願意跟風?

而且,他們都贊同或支持「經濟100分,政治0分」的荒謬口號?

然後,你是否能告訴我:「轉型正義」到底重不重要呢?

是故,我個人認為,小英政府應該積極修正之前的迷失,絕不能怯戰,更不能繼續隱忍,如果為了選票而想討好「反改革者」,就定然會輸得更難看。「轉型正義」既是當時民進黨獲得執政的一個承諾,就像推行其他改革政策一樣,都應該據理說明。否則就又可能兩面不討好。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現任《六都春秋電子報》創辦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昭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