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祭侄文稿》1200年前的書法大師作品為什麼會在今天引發爭論、還牽扯南京大屠殺?

2019-01-17 21:00

? 人氣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現存最珍貴的古代中國書法文物之一。(故宮)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現存最珍貴的古代中國書法文物之一。(故宮)

台北的立故宮博物院決定向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借出珍貴的顏真卿書法真跡《祭侄文稿》,供短期展出。一宗表面上看起來是正常文化交流的事情,卻在中國和台灣兩岸引起了民眾的不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與倫比的書法:顏真卿與他的遺產」展覽1月16日在東京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開幕,將持續至2月24日。展覽包括了眾多中國古代書法名家的作品,《祭侄文稿》的真跡是當中最珍貴的展品。

一幅誕生於1200年前的書法大師作品為什麼卻在今天引起了眾多討論?

顏真卿(取自網路)
顏真卿(取自網路)

「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公元709-785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之一,《祭侄文稿》是他西元759年的作品,在其侄兒去世之後寫下的作品。這部作品在中國書法史上被認為是「天下第二行書」,地位僅次於真跡早已失傳的王羲之《蘭亭集序》。

「他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副教授唐錦騰向BBC表示,「你小時候學習中國藝術,就會學到。」

唐錦騰表示,這幅作品其實是一份手稿,所以上面有一些劃掉的字和作者寫下的一些注釋,而這卻令這份真跡愈加珍貴。《祭侄文稿》的最終成品早已不知所終。

該份手稿在數百年裏一直保存在中國,直到20世紀90年代內戰結束之後,逃離大陸的中國國民黨才帶著一批中國文物移至台灣,其中就包括這幅書法手稿。之後,它就一直被保存在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7年,它曾出借給美國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之後又一直存放在台灣。這一次外借至東京,是它有史以來第二次出借至海外。

現在,它以「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書法名家」的名目正在東京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平成館展出。博物館的展覽說明指,顏真卿「在他的書法中出色地反映了當時對時代的領悟」,而《祭侄文稿》當中更是透出了作者的哀傷。

顏真卿《祭姪文稿》(國立故宮博物院)
顏真卿《祭姪文稿》(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網民震怒 牽扯南京大屠殺

但是這一消息一出,卻引發了中國社交媒體上的一輪震動,很多網民對此的反應是憤怒。至周四(1月17日),新浪微博上「#祭侄文稿#」的話題標籤有2.8億閲讀量。

在中國,中日在二戰中的歷史仍然是一個容易激起公眾情緒的話題,而很多網民對於台灣將中國的藝術歷史文物外借給曾在二戰中侵略中國的日本感到不滿。

「台灣是不是根本不知道南京大屠殺的存在?」新浪微博上一條評論說。另一條評論則指出「《祭侄文稿》的意義不僅僅是書法作品」。

中國的歷史敘述一直聲稱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僅在南京一城就屠殺了數十萬中國人,而日本的民族主義者一直對此予以否認。而《祭侄文稿》的創作歷史背景更加成為網民憤怒的緣由:據稱顏真卿親人在唐代著名的「安史之亂」戰禍中遇害,書法家在親人屍骨不全的悲痛之中寫下此篇,因此它一直被視為是顯示中國古人民族氣節的一幅作品。

《祭侄文稿》在落款中有「子孫保之」的方印,但事實上這一珍貴文物在台灣本地也多年未曾展出。「真是氣到想哭,『子孫保之』,對得起這四個字嗎?」一條評論說。

Tsai Ing-wen
Getty Images 蔡英文曾表示台灣不會接受與中國統一。

中國社交平台上與台灣相關的爭議,時常帶有政治化的傾向。一些網民對此事的指責也指向了台灣當局,指借出這份珍貴文物是在向日本「獻媚」。

「台灣的當局者想要獻媚可不可以用別的東西,不要拿著老祖宗留下來的國寶去獻媚?」一條評論說。

台灣輿論質疑「文化交流」

台灣輿論也出現了質疑此次文物外借的聲音。台灣媒體指,民眾質疑國立故宮博物院是在2018年5月與日本方面簽訂協議,但是台灣故宮官方卻一直未公開此事,直到東京博物館在年底開始宣傳展覽時,台灣方面才公開外借文物的決定,是有「先斬後奏」之嫌。

另一方面,台灣媒體也引述民間輿論指,日本的宣傳海報上顯示的台灣故宮博物院名字非常小,指這是台灣「自我矮化」的表現。

台灣故宮代理院長則向台灣媒體表示,此次外借決定經行政院批准,「其過程均符合專業審議與行政程序」。對於日本方面將借出什麼展品與台灣進行「交流」,台灣和日本方面均未有明確公開。

西泠八家印存(取自網路)
西泠八家印存(取自網路)

中國外借古文物至日本 早有先例

中國和台灣保存的中國古代文物外借至日本展覽,以往均有先例。

2012年,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週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曾向日本借出200件作品,其中包括最珍貴的北宋明畫《清明上河圖》。

台灣則曾在2014年將清代文物「翠玉白菜」外借給東京國立博物館。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中國外借文物是篆刻印學經典《西泠八家印存》孤本,在2012年外借日本展覽期間遺失,至今未知所終。

東京國立博物館:會採取特殊保護措施

在中國,社交媒體受到當局監管,因此對於涉及政治敏感話題的輿論常常受到審查,而在這種語境下出現的民間輿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與政府立場一致的論調。

從中國官方媒體到網民評論,有關外借《祭侄文稿》一事的質疑有很大部分是聚焦在對文物保護的方式上。

中共黨媒《人民日報》報導此事時引述學者指,《祭侄文稿》的墨寶紙張已經歷千年,「已達紙張壽命上限」,因此「每一次展出,打開、運輸、換一個環境溫度,對它來說都是傷害」。

《人民日報》旗下小報《環球時報》官網則稱,已經與東京國立博物館聯繫,並指對方回復稱會對《祭侄文稿》採取特殊保護措施,包括將其裝在玻璃櫃裏,在單獨的房間裏展示等,並且不允許參觀遊客拍照。

中國的文物保護法規規定,經鑒定的文物須經國務院批准才能出境,而「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以及「元代以前的書畫、緙絲作品」等則屬於「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的類別。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則在一份聲明中指,該文物經審議後的結論是「古物狀況穩定,適合出國展覽」。

在去年底,這一決定就在台灣輿論中間引發爭議。台灣統派政論人士、政論節目《夜問打權》的主持人黃智賢就曾在節目中稱:「如果在日本展出,我寧可這個國寶回到北京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