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玲玲觀點:電視難看,多元付費機制也提供不了更多選擇權

2019-01-19 06:40

? 人氣

作者質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一心一意要推動有線電視多元付費機制,強調提供收視戶更多選擇。該方案確能提供更多收視選擇?圖僅為示意。(新華社)

作者質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一心一意要推動有線電視多元付費機制,強調提供收視戶更多選擇。該方案確能提供更多收視選擇?圖僅為示意。(新華社)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一心一意要推動有線電視多元付費機制,強調提供收視戶更多選擇。該方案確能提供更多收視選擇?NCC 了解收視戶的需求嗎?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最近公布的電話訪問結果顯示,僅10%受訪者清楚多元付費機制。受訪者最希望維持現狀,亦即以相同資費收看目前接收的所有頻道,而基本頻道的接受度偏低。此外,受訪者對於單頻單買或加購套餐興趣缺缺。可見,此時此刻推動多元付費機制消費者不一定領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今年初針對多元付費機制之論述,即預測實施付費機制無論對於頻道選擇或資費選擇的影響有限,此處不贅述。至於收視戶選擇權,筆者當時更直言,民眾已經作出其他選擇,亦即愈來愈多的民眾選擇節目,而非頻道,逐漸跳脫傳統電視收視方式,轉向網際網路平台或OTT服務。據此,筆者以為,NCC應該更細緻地研究消費者收視行為。

首先,NCC雖然長期進行收視行為調查,近年也希望比對歷年調查結果,對於收視行為的了解仍舊表淺,實有必要深入了解民眾收視習慣、收視偏好及收視方式,包括收視時段、收視節目類型、接收設備等,接著比對過去歷年研究結果,了解收視習慣及偏好是否逐漸改變,如何改變,再交叉比對,尋找一些新的收視趨勢,比如,民眾是否使用不同的接收設備觀賞不同類型的節目?接下來,再針對人口統計變項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居住地區等交叉比對,尋找其中的差異,比如,不同年齡層的接收設備及收視習慣的差異。還有,一般人可能認為年輕人傾向使用電腦或行動設備在網路平台收視節目,其他年齡層的收視習慣是否也在改變?行動收視與定點收視型態有何不同?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手機 面板 工作 通訊 資訊。示意圖。(取自Foundry@pixabay/CC0)
作者指出,對於收視行為的了解仍舊表淺,實有必要深入了解民眾收視習慣、收視偏好及收視方式。(取自Foundry@pixabay/CC0)

再者,NCC不妨從行銷的觀點調查民眾收視行為,比如,民眾的生活型態如何影響其收視行為?運用量表指認各種生活型態,再細緻地比對民眾如何將收視行為融入其生活型態,才能深入了解民眾收視習性。此外,差異分析可以進一步以家庭地理位置及成員結構來比對,比如,都會型家庭與鄉鎮型家庭的收視差異為何?二者是否都傾向鎖定頻道,只是頻道屬性各異?單身、小家庭或三代同堂家庭收視差異為何?單身或小家庭是否比較重視節目品質?是否比較在意節目是否符合其生活型態?而三代同堂家庭是否比較在意節目多樣化,讓不同年齡層,不同生活型態家人都有節目可看?還有,個人與家庭收視差異為何?個人是否比較在意收視偏好,收視時間及地點的彈性?而家庭是否比較在意節目是否適合闔家觀賞?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收視行為。

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後,NCC 應該開始從事大數據分析,鉅細靡遺了解收視行為,並與MOD收視行為相比較,更深入了解民眾收視行為,再去談選擇權。最後,NCC夸夸其談消費者選擇權,其邏輯是建立在民眾只能透過有線電視收視。然而,當有線電視節目表愈來愈不符合消費者收視需求,而轉向不同平台選擇節目,多元付費機制所能增加的選擇權極為有限。換句話說,消費者已經作了其他選擇。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