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專文:孤獨的特權——讀周夢蝶的詩

2016-02-03 06:20

? 人氣

損失的,是我們,是這個社會。我們這個社會太習慣、太喜歡裝出一副安穩太平的模樣,假定每個人都會、也都應該擁有一份安定的生活,相應也就有一顆安定的靈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的念頭不時總在我腦中徘徊不去:如果有更多人接觸過五○、六○年代的現代詩,如果我們給予這些不安靈魂的終極產物更高的地位與尊重,如果這份不安躁動的表達能在這個社會上得到更大的空間,那麼每一代每一代必定會有的少數無法安定的靈魂,是不是就能得到多一點的協助、多一點的空間,不必那麼害怕自己的不安,也可以不必受到社會那麼強烈的歧視與迫害?

我為什麼如此鍾愛「黃金十年」的台灣現代詩?裡面有著個人成長的感情因素。

多麼幸運,誤打誤撞,我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讀到這些詩,就跟隨著這些詩探入自己的不安與騷動。他們教會我不要拒絕承認內在的不安,不要刻意去麻木、窒息內在的騷動,他們更替我找出一種誠實面對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自己不屑和別人不一樣的青春動盪的態度,進而讓我可以藉由他們的詩句,或藉由笨拙地模仿他們的詩句,獲得了向自己表達困惑、憤怒、疏離,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感受。

如果沒有這些詩,沒有從十三、十四歲就耽讀這些詩的成長經驗,我完全無法想像、不敢想像,當時存在於我心中胸中的苦惱、反抗、叛逆,會把我帶到哪裡去?讓我變成一個被壓在底層的瘋子,還是在一番留下永久傷疤的掙扎後,讓社會將我馴化為一個中規中矩過平庸生活、從眾思考的人?

我對現代詩,尤其是「黃金十年」的這批現代詩,永遠心存感激。是他們幫我在人生中打出一條路,正視自己獨特的不安、騷動,卻又能找到一種方式和那最強烈時必定具有毀滅性的不安、騷動自在相處。

是的,不管別人怎麼看,我衷心相信最好的現代詩,具備堅實現代性與現代精神的詩,可以拯救人,那些少數無法理所當然過「正常」生活的人。

周夢蝶身影。(《化城再來人》截影)
周夢蝶身影。(目宿媒體提供。源自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內容影像)

我算是最後一代看到周夢蝶在武昌街身影的人。比我年輕的人所認識的周夢蝶,必定都是「後武昌街」時代了,那時的周夢蝶給人的感覺,緩慢、沉靜、入定。

然而我們不應該忘了,周夢蝶之所以成為如此重要的詩人,畢竟還是因為他曾經有過如此騷動難安的生命歷程。他最精采的作品,基本上都收在《孤獨國》和《還魂草》兩本詩集中,也就是他從軍中退伍到在武昌街擺起傳奇詩攤那段時間中所創作的。

周夢蝶詩作最核心的特色,是疑惑。他寫詩手法上最突出的,是設問。幾乎每首詩中都有問句,幾乎每個問句都是詩真正的主體,不管問句出現在前面、中段或後面,其他詩句實質上是繞著這個問句、襯托這個問句而形成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