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福祿猴事件與柯文哲日本行,看見臺灣美學之匱乏

2016-01-31 06:10

? 人氣

台中火車站。(phone by Lin-Chieh Shangkuan/flickr)
台中火車站。(phone by Lin-Chieh Shangkuan/flickr)

筆者於上述兩點(藝術家享高社經地位、政權對於本土文化的重視程度差異),試圖分析臺灣在美學上仍處於倒退的狀態的原因。將這70餘年的退步提升到正的水準,非一蹴可幾。筆者充其量只是一個愛在臉書上高談闊論的無用書生,但出於鄉土的熱愛,仍是要談一下我對臺灣未來的盼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還記得那位跟我閒聊的前輩說過:「若雙眼習慣美的事物,生產出來的也是美的事物。」我們缺乏美學的概念,以及政府長期不重視城市規劃,導致眼前所見遍是鐵窗、鐵皮屋這種醜陋、便宜行事的產物。因為我們長期不重視自己的歷史,政府甚至人們的情感長期與土地脫離,對於古蹟保護也毫不關心,在短視近利的價值觀下,永續經營、歷史記憶保存都是無用之物。

然而美感就是從傳統文化開始打底的,甚至一個國家是否能有傑出的品牌、設計也是從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運而來。雖然我不是美術專業,但如果去過日本,就會發現日本很會善用黑紅白藍這四種純粹的顏色來做建築、商品或廣告看板設計。然而這四個顏色,不正是他們神社最常見的顏色嗎?臺灣文化涵蓋原住民、荷蘭、西班牙、漢族、日本、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元素,而這元素之間的連結卻在民國時期中斷了。現在多少還有懂維修三合院、傳統廟宇的師傅,多的是漏水的老宅就加蓋鐵皮屋頂,用水泥堆砌的新廟;又或我們的品牌設計、文創大多模仿、抄襲、移植外國的產物;又如臺北市政府就認為在松山菸廠中加蓋歐風的百貨公司,就代表政府有重視文化產業。到現在,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真的是否有深切體認呢?許多人看不起東南亞,但是泰國的名牌包在世界上的知名度,無論是值和量都遠勝臺灣。原因無他,他們對於自己的文化仍是比臺灣人對臺灣文化還要了解且自豪。

這批「感動猴」為學童募資,有沒有比較美?(學學文創臉書粉絲頁)
這批「感動猴」為學童募資,有沒有比較美?(學學文創臉書粉絲頁)

這時我們再來檢視這位前輩說的話,我們在這種比難民營還髒換的環境下,又能陶冶什麼美感呢?又能如何創造出感動人心的品牌呢?回顧這陣子臺北市政府的相關新聞,市政府會拍板決議採用福祿猴當臺北燈節主燈,站在歷史脈絡上,也不過體現冰凍三尺非日之寒的道理。柯文哲在日本讚嘆他國保存文資良善之餘,了解到自己站在市長這個高度,能替臺北改變什麼呢?

*作者為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學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