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福祿猴事件與柯文哲日本行,看見臺灣美學之匱乏

2016-01-31 06:10

? 人氣

西門紅樓今昔。今時夜景(上圖,Fcuk1203/維基百科),日據時代的西門市場明信片(下圖,維基百科)。
西門紅樓今昔。今時夜景(上圖,Fcuk1203/維基百科),日據時代的西門市場明信片(下圖,維基百科)。

反觀國民黨政府,在遷臺後抱著反攻大陸的想法,臺灣只是反攻的跳板。過客的心態過重,對於城市規劃自然也不會花太多心思,法規管理上也不會像日本殖民政府這麼嚴謹。往往為了要建新大樓或是開闢新點,不衡量當地脈絡便直接興建,建出來的建築就好像生態系的外來種一樣,與臺灣本土文化格格不入。更遑論這些新造建築是否要留傳百年,反正能用就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到這邊,或許有人直接說就是國民黨沒有建築的人才。但是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誕生不少傑出的建築師,梁思成和林徽音便是民國的建築史界的神仙眷侶。而國民黨政府在中國時期的南京首都,也不少瑰麗的建築。這些再再證實國民黨不是沒有建築或是美術的人才。然而這些人才為何沒有投入在臺灣的都市規劃呢?恐怕跟國民黨在戒嚴時期無心本土化,把臺灣當自己家有很大的關係。

一個沒有心要本土化的政權,對於建設上面,也不會做好做滿。更不會想遵行當地的脈絡,建築適合本土文史背景的作品。是以國民政府建造的建築美感,就算個體上美觀,如:仿宋宮殿的臺中孔廟,其建築本體仍與周圍景觀無法融合;這也是為何臺中孔廟的知名度,至今仍無法與臺北孔廟和臺南孔廟比肩之緣故。又例如大家看到台北中正區的教育部大樓,在臺大醫院舊館附近,其用色是水泥灰色,無法與臺大醫院舊館的磚紅色達到視覺上的完美結合,因此總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

此外,國民黨對於本土文化的不重視,也體現其他各項領域。如臺語、客語、原住民語及其文化是低俗的;又如臺灣史的教學僅是大中國框架下的附庸,在政黨輪替之前,學生們對於中國山川的認識,比起家鄉的溪流、古蹟還深厚。試問臺灣長期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會重視古蹟文資嗎?我們看到不少古蹟或文資,在被政府宣告要認列古蹟後,會莫名其妙「被自燃」。古蹟對很多臺灣人來說,不過就只是古老的建築,其意義和歷史、教育價值根本比不上錢的價值。

即便古蹟倖存下來,其保存方式仍嫌粗暴,最顯著的例子是臺中火車站(以下簡稱:中火)。中火不僅是其建築本體採用自由古典風格以外,它也見證臺灣歷史的轉捩點。這裡是林獻堂、蔣渭水等知識份子,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起點。換句話說,中火見證了臺灣爭自主權的歷史。臺中火車站的周圍,也是霧峰林家族長林獻堂先生生前最活躍的地方。然而中火廣場目前一團混亂,乳白色底新細明體的「臺中車站」招牌,像一滴墨汁滴入清水中,混濁了整體觀瞻。火車站周圍雖然有不少古蹟,卻已傾頹不堪。如果今天沒有對於這段歷史有深刻了解的人,又怎麼能察覺臺中火車站在臺灣史的重要性呢?我一位住中部的朋友還笑說,臺中火車站這樣安排,就是要讓所有人在走臺灣大道一段到四段時,得以一覽台灣1970到2010年的發展史,是一種時空隧道兼裝置藝術的概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