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的蔡英文:什麼都大什麼都不習慣

2016-01-25 06:50

? 人氣

除了做好翻譯的工作,第一次到中國的蔡英文,透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旁觀著這個正在成長中的國家,當時她對中國的第一印象就是「什麼東西都很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當時兩岸剛接觸不久,雙方的互動都還處於相互摸索階段,就算有直航,那也是在很多年之後,所以那時候代表團是從台北出發到香港,再從香港轉機到達第一站上海。

海基、海協兩會雙方先在上海「和平飯店」八樓的會議大廳,舉行暌違五年的「辜汪上海會晤」。結束了「辜汪上海會晤」,代表團一行也到新落成的浦東證券交易所參觀。往浦東的路上,蔡英文看到很多大樓都已經蓋好了,但是沒有被完全使用,「上海那時候是有一點超前建設。」她說。

離開商業大城上海,往北來到政治中心北京,秋天的北京又給她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

下了飛機,從機場往都會區的路上,她看到兩邊的路很寬大,路旁的樹也很高,看著從眼前掠過的街景,她感覺到「這是個有歷史的國家」,她也感受到「一種大的國家首都的氣象」,但是在蔡英文的印象裡,北京的路雖然很大卻一直塞車。

「當我們的車子從機場走到北京市區裡,就是不斷地塞車,不斷地塞車,好不容易,我們才到達目的地釣魚台國賓館。」蔡英文回憶。

才說鐘不準,竟「自動」準時了……

如果問起參與辜汪會晤代表團的成員,到了北京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可能是釣魚台國賓館的一只「鬧鐘」。

辜汪會晤這種高度政治性的兩岸交流,表面上,大家高來高去、客客氣氣,私底下卻是處處機鋒。

隨行的團員記得,他們一行人準備了七支大哥大,好方便彼此聯絡,結果他們一到上海下了飛機、打開手機,就發現七支大哥大全部被鎖死,根本沒辦法用,

「只有許惠祐(時任海基會秘書長)準備的緊急備用衛星電話可以使用。」當年同行的劉德勳(時任陸委會法政處長)說。

再來,到了北京,一行人落腳在古色古香的釣魚台國賓館,釣魚台國賓館住宿的經驗也讓團員們印象深刻。

釣魚台賓館。(取自邁點百科)
釣魚台賓館。(取自邁點百科)

當時整個釣魚台國賓館十二號樓全部空出來供代表團使用,也留了廚師,讓一行人可以隨時點餐,中方希望能夠帶給代表團成員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辜振甫是此行主角,當然他的房間一定是最精緻、典雅,加上又有寬敞的會議室設備,一切顯得相當完善美好。一行人放完行李,就集合到辜老房間,大家說是要參觀﹁團長的房間﹂,當在場的每個人看過房間,都驚嘆著說:「辜老的房間好氣派喔!」這時候辜老突然說:「可惜了,可惜了。」

所有人一肚子疑惑,不懂辜老為什麼突然說可惜,這時辜老就指著床頭上的鬧鐘說:「不知道是不是太舊了,床頭鬧鐘的時間不對。」辜老說著說著,大家也覺得肚子餓了,於是一行人就到樓下餐廳吃飯。

等到用完午餐,一夥人回到房間,突然聽到平常穩重的辜老叫了一聲,所有的人趕緊衝上前問辜老:「發生什麼事?」這時辜老默不出聲,就用手指著那個鬧鐘,大家一看,「鬧鐘自己準時了。」那時候,全部的人突然鴉雀無聲,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發生了什麼事情。

事隔至今十七年,回想起當時住在釣魚台國賓館的情景,雕樑畫棟的建築,蔡英文已經不太有印象,她心中唯一的感受就是「每次你一出房間,就會有人幫你整理房間,讓人很不習慣。」釣魚台國賓館太周到的服務,讓當年負責辜老翻譯英文的蔡英文「很不習慣」。

*本文選自商業周刊出版《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作者為張瀞文,台灣彰化人,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畢業,一九九○年代末期開始從事新聞工作,曾以醫療崩壞專題「十八位名醫最沈痛的控訴-別把人命省掉了」入圍吳舜文新聞獎,食安專題「一桶油,怎麼騙台灣七年?」入圍現代財經新聞報導獎,探討台灣空氣污染PM2.5專題「要命的空氣」入圍曾虛白新聞奬以及卓越新聞獎。「十八位名醫最沈痛的控訴」專題獲得財經新聞報導獎雜誌類佳作。

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書封。(商周出版)
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書封。(商業周刊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