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泡沫經濟與啤酒創投

2015-09-24 06:30

? 人氣

圖示
圖示

不為的理由或許是,既然創業風險高,創投要求的回報大,啤酒偏偏不是一門暴利行業,行銷也不是投資人的專業,消費者口味又難以捉摸,趨吉避凶的考量,或許是啤酒創投還沒有成為熱門的主因。酒類配送服務反倒是許多創投基金關注重點。美國新創公司Drizly於今年五月取得了13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其主要賣點是利用智能手機app與智能身份認證機制,在不違反美國監管法規的前提下,讓消費者能就近向喜歡的商家下單,Drizly將在一小時內到府專送。Drizly的營運模式是向合作商家收取服務費,而不會在每瓶酒上抽成,頂多只會在某些城市向消費者收取運費。這個看起來很像是Uber的模式,恰好不是Uber能夠做的:尖峰時段很多叫Uber,同時也可能有很多人在Happy Hours或是深夜喝酒狂歡,運力有限,慾望無限。與其分心幫客人送酒,直接把Drizly買掉比較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示
圖示

另一個更有趣的想法,就是我在《咖啡逆旅・股市甜心》一文中提到的分散式社群供應鏈結合在地商家旅遊的營運模式。美國公共電視PBS曾經推出過ㄧ幅地圖,列出美國50大自釀啤酒品牌的地理位置。這讓我想到台灣新創企業奧丁丁市集獨創的台灣鮮奶地圖,可說是異曲同工。要是哪天啤酒也像紅酒一樣有專業品酒師,還有專業旅行社安排行程到自釀啤酒廠度假兼消費,商機能有多大?

圖示
圖示

為何台灣啤酒不能成立資助自釀啤酒品牌的創投? 據知名投資與調研機構統計,台灣2014年的啤酒銷量僅約5.6億公升,總體消費成長近年來僅為低個位數,規模不大。海尼根、青島、麒麟等品牌多年經營,亦難以撼動台啤七成的市佔率,但台啤在海外的知名度,也確實不高。根據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務資訊,台灣菸酒公司去年獲利新台幣129億元,迄今賬面持有的台股投資部位將近新台幣150億元,為財政部轄下全體公股機構最高。若真想拓展海外業務,與其同四大啤酒集團在大中華區打行銷戰,不如考慮號召金融機構成立啤酒創投,以其啤酒生產專業知識結合行銷與資本運營,投資本土及海外的自釀啤酒品牌,還有機會以新思維改造品牌形象,是比在台灣股市配合政策進出更有新意的成長策略。台灣本土自釀啤酒受到高稅率與其他法規的影響,一時或許無法做大做強。但如果台灣政府真心想要輔助創業,雖然有WTO的約定在前,無法構築貿易保護壁壘,但像禾餘麥酒這種由年輕人創立、使用台灣在地生產的雜糧(小麥、大麥、蕎麥、玉米等)釀造具有在地特色的啤酒,創造農業市場新價值產業鏈的品牌,如果是因為法規因素,而非市場因素而做不起來,就太可惜也太可笑了。

台灣自創啤酒品牌。
台灣自創啤酒品牌。

*作者為金融市場觀察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