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泡沫經濟與啤酒創投

2015-09-24 06:30

? 人氣

圖示
圖示
圖示
圖示

考慮到美國是曾經於1919年通過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推行禁酒令(Prohibition),又於1933年以第二十一條修正案廢止禁令的國家,這股自釀啤酒的風潮確實耐人尋味。在禁酒令廢止之後,美國實行了一個酒類三級分銷制度,規定生產商、經銷商、零售商的三種角色,生產商只能賣給經銷商,而經銷商只能賣給零售商。有些州容許Brewpub(即在酒廠自產自銷)的存在,某些州還另有規定,將酒類經銷收歸政府專營,以利稅收。即使有這些限制因素,自釀啤酒產業仍然逆勢成長,顯然反映了某種人心底層的慾望。隨著自釀啤酒聲勢愈來愈大,要求修法的政治呼聲將持續增強。再加上自釀啤酒運動在歐洲也逐漸擴散,而在人口眾多的亞洲,尤其是大中華區市場,中高價位自釀啤酒仍然是極小眾口味,勢必成為各大啤酒廠為了提升利潤努力發展的重點。由此看來,全球自釀啤酒風潮後勢仍然看漲,應該不是泡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崇尚規模的四大啤酒集團而言,面對增長若有似無的未來,自釀啤酒絕對不可忽視。根據金融時報指出,SAB於今年六月購入一間英國知名的自釀啤酒廠Meantime Brewing之前,已經發展Blue Moon與Leinenkugel將近二十年。ABI雖然曾在美式足球超級盃的廣告上對自釀啤酒嗤之以鼻,卻已經收購了四家自釀啤酒品牌,其中還包含以南瓜淡啤聞名的Elysian Brewing。這種又要大而全、又要小而美的競爭策略與其說是精神分裂,毋寧說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精密算計。從體量上來看,SAB全球年銷量高達210億桶,ABI買一家SAB就等於買一萬家年產量200萬桶的自釀啤酒廠,但是除了鞏固市佔率外,了無新意。自釀啤酒廠或許市佔率低,卻能掌握消費者的心佔率。而像ABI或SAB等跨國企業最大的規模優勢,是對各地分銷渠道與供應鏈的掌握。大企業雖然有反應遲緩與形象老舊的毛病,但調動資源的能力仍然強過在地中小企業。自釀啤酒商自己建廠與行銷,等於幫大企業做了先期投資與市場調研,透過收購其實比自行開發新產品要快,風險也較低,省下來的錢還可以多發點現金股利滿足華爾街期望。由此看來,只要消費者不會因為意識形態作祟而唾棄被大廠收購的自釀品牌,「市佔+心佔」這筆生意是划得來的。

一個有趣的新創投資策略因此呼之欲出:自釀啤酒創投基金。首先,啤酒是傳統產業,只要資本足夠,生產品管、人才招募、原料取得與監管執照等等都不是無法克服的技術問題,而且營運模式相對明確,算盤上打得出來盈虧。即使是最困難的品牌經營,在社群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也變得相對簡單。在地品牌要做到區域或全球配送當然有物流運籌能量的限制,但只要故事好,聲音大,銷路自然有機會打開。矽谷知名的新創天使融資平台Angelist上面與自釀啤酒相關的新創投資專案已達183項,平均估值才3百萬美元,雖然似乎還看不出有獨角獸等級的品牌,但若從創投基金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如果有夠強的行銷團隊與對啤酒行業深入理解的專家配合,自釀啤酒應該有機會從B2C出發,做成一個B2B(賣給啤酒大廠)或B2VC(賣給創投)甚至B2PE一樣(像當年KKR買韓國的Oriental Beer一樣)的項目。只要能在地穩定生產,啤酒應該是一門現金流充沛的生意,就算不能大賺出場,創造在地就業順便每年分點紅,何樂而不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