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跨域族群藩籬的《莉莉瑪蓮》

2018-11-18 07:00

? 人氣

「《莉莉瑪蓮》當時之所以廣受歐洲軍人的喜愛,主要原因是它喚醒了人類愛好和平與情愛的心靈,畢竟沒有人喜歡戰爭與仇恨。」(截圖自youtube)

「《莉莉瑪蓮》當時之所以廣受歐洲軍人的喜愛,主要原因是它喚醒了人類愛好和平與情愛的心靈,畢竟沒有人喜歡戰爭與仇恨。」(截圖自youtube)

七十幾年前的歐洲與北非戰場,每天晚上九點五十五分,不管是德國、俄國或英、美、法等國的士官兵,敵我雙方都會暫時停下手邊的工作和槍桿,把無線電頻道調到德國國防軍廣播電台,靜靜聆聽一首充滿情感的流行歌曲《莉莉瑪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兵營雄威的大門前,那裡有一座路燈。
如果它依然矗立,我們就在燈下再次相會。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我們的身影交織如一體,讓每個人見證我們愛的永恆。
所有的人都將看見,我們相會在那路燈下。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這首歌原本是由一位生於德國漢堡的作家漢斯・萊普(Hans Leip),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被政府徵召入伍去打仗時所寫的一首情詩《一個正在站哨的年輕士兵之歌》(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acht)。1938年,德國作曲家諾伯特・舒爾策(Norbert Schultze)為這首詩譜上了曲,並定名為《路燈下的少女》("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不過,後來歌名被改成現在的《莉莉瑪蓮》(Lili Marleen),原因是漢斯・萊普將他第一位女友莉莉與後來女友瑪蓮兩人的名字,詩意地組合了「莉莉瑪蓮」這一個人名。

第一位唱這首歌的人是拉莉・安德森(Lale Andersen),但是當年德國納粹政府的宣傳部長戈貝爾,認為是靡靡之音而加以禁止。被禁後,許多相關人士都被關進集中營,然而在禁止這首歌之前,這首歌已經紅遍歐洲與北非戰場,無論是德國、俄國或英、美、法等國的士官兵,每一位軍人聽到這首歌,都會情不自禁低頭沉思,甚至流下眼淚來,可見其感人肺腑至深。這首當時紅遍歐洲戰場的《莉莉瑪蓮》,其魅力至今依然未減,撫慰世界各國的廣大人心。

《莉莉瑪蓮》當時之所以廣受歐洲軍人的喜愛,主要原因是它喚醒了人類愛好和平與情愛的心靈,畢竟沒有人喜歡戰爭與仇恨。戰爭與仇恨僅起自於少數獨裁者的野心,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不要說歐洲,中國五千年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每個朝代的創造者都說自己是「弔民伐罪」的「正義」之師,可是每一位起來的人也是獨裁者,剛開始國家或許強盛與繁榮,可是獨裁統治的本質沒變,經過幾代的養尊處優之後,貪汙腐敗叢生,最後總有人帶頭起來革命,造成千萬人頭落地。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不斷地循環,永無休止,關鍵就是許多人想當皇帝,沒有民主思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