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跨域族群藩籬的《莉莉瑪蓮》

2018-11-18 07:00

? 人氣

1945年雅爾達會議,世界三大強權領袖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會面。(美聯社)
「如果各國元首能了解這個道理,彼此尊重與互助,二十世紀不至於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人類的歷史也不至於有那麼多戰爭與悲情。」圖為世界三大強權領袖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於1945年雅爾達會議會面。(資料照,美聯社)

曾經演唱《莉莉瑪蓮》這首歌的德裔歌手瑪蓮娜·迪特里希,因為討厭納粹黨,1939年移民到美國。1945年5月,歐戰結束後,她所演唱的版本發行,唱得十分感性,因此風行歐美各國,間接促成聯合國與歐盟的建立。誰說這首歌對世界和平沒有貢獻?只有一些沒有良心的獨裁者與其幕僚,才會害怕這種充滿人性與良心的歌曲,所以希特勒與戈貝爾會禁止這樣的歌曲流行,蔣介石與其新聞局官員也曾查禁文夏的《黃昏的故鄉》與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等歌曲。蓄意挑撥國與國或民族與民族間仇恨的野心家,應該以希特勒、裕仁天皇、東條英機和慈禧太后為戒。德國、日本和中國的滿清已經學到教訓,其他國家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版的《莉莉瑪蓮》有如《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電影裡的主題曲《友誼地久天長》(Auld Lang Syne),電影情節與《莉莉瑪蓮》類似,描述一位英國軍官羅伊與芭雷舞孃瑪拉的愛情故事,男主角是羅勃泰勒,女主角是費雯麗。羅伊與瑪拉在一次倫敦被德軍空襲中認識,後來羅伊從軍,瑪拉從報導中獲知,羅伊可能已戰死沙場,瑪拉傷心之餘,自暴自棄,淪為風塵女郎。沒想到羅伊沒死,回國後在車站看到瑪拉打扮得花枝招展,到處向返國軍人拋媚眼,羅伊不明究裡,很興奮的走向前與其相會。瑪拉覺得自己已是殘花敗柳,配不上羅伊,有天晚上失魂落魄走在滑鐵盧橋上,主動撞車自殺身亡。多年後,羅伊手握瑪拉送給他的定情吉祥物,獨自在滑鐵盧橋上黯然神傷。《莉莉瑪蓮》是首偉大的愛情歌曲,《魂斷藍橋》則是部偉大的愛情電影,兩者跨越族群間的藩籬,深深感動人心,永垂不朽。

台灣版的《莉莉瑪蓮》有如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鄧麗君充滿溫柔婉約的美妙歌聲,曾經風靡台灣全國軍民,因此有軍中情人之稱,其歌聲也曾穿越鐵幕,深入中國城鄉各地,喚醒許多在六、七零年代政治鬥爭中暮氣沉沉的中國軍民,讓他們知道,世上最可貴的東西不是權力鬥爭,而是親情、愛情與友情,人與人間的關係不應建立在仇恨上,而是彼此尊重、諒解與互助合作。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曾經在三、四零年代被大陸前輩歌手周旋與李香蘭唱紅,後輩鄧麗君翻唱,別有一番韻味,可說為兩岸人民架起一座具有共同語言的橋樑,與歐洲的《莉莉瑪蓮》東西輝映。

這些充滿親情、愛情與友情的歌曲與電影,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它們以動人的歌聲與偉大的愛情故事,跨越族群間的藩籬,觸動人類的良知與人性,戰勝人性的醜陋與虛偽,呼喚高貴的靈魂與良心,讓人類不再被野心泯滅自己的良知與人性,不再被任何虛偽的民族主義或所謂愛國思想,掩蓋人類追求和平、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天性。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