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用權術,對政敵絕不趕盡殺絕:《槍桿、筆桿和權術》選摘(2)

2015-08-09 05:30

? 人氣

可是,好景不常。前一年開始的中共叛變,已成隱憂;兩年之後的中原大戰,又留下閻錫山、馮玉祥兩個勁敵;再經一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各大城市出現學生抗議運動,責備蔣實行不抵抗日本侵略的政策。同一年,陳濟棠聯合汪精衛、孫科等人,成立廣州國民政府,通電反蔣。 在這樣四面楚歌情勢下,蔣於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辭去了所有軍政各職;一週後,回到溪口(這是五年之中的第三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馮玉祥、蔣中正與閻錫山。攝於1929年(維基百科)
馮玉祥、蔣中正與閻錫山。攝於1929年(維基百科)

可是正如他第一次辭職以後的情勢一樣,國家正值緊急之秋,京中無人,擔負重任,應對內憂外患。尤其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步步進逼,有入侵內蒙,威脅上海之勢。於是各種要求蔣復職的函電,紛至沓來。甚至,蔣的政敵,也是如此。馮玉祥在一年前還與蔣打的你死我活,這時卻下跪黨國元老之前,懇請他們勸蔣早日回朝。汪精衛更是親到杭州,與蔣相會,達成以後分工的協議,蔣主軍,汪主政。一九三二年一月十八日,蔣再度復職。

十三年之後,蔣領導中國八年艱苦抗戰,獲得勝利。中外人士認為他是一個歷史性的偉大人物。他的聲望,如日正中天,可說是達到他政治生涯的頂峰。可是連他最大勁敵的毛澤東也沒有想到,在短短四年之後,他跌到政治生命的低谷。一九四九年一月,他面逢兵敗於外,又受「逼宮」於內,作了最後一次的「引退」, 讓副總統李宗仁應付殘局。一年後,李似乎如蔣所料,在和也無成,戰也無力的情勢下,落荒而去,「引退」到美國 。於是蔣在一九五○年三月一日,又行復職。

以下野消政敵之怨氣

從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五○年,蔣渡過四落四起的政治生涯。就他的經歷來觀察,他的下野有各種作用:第一是消解敵對勢力的積壓怨氣。一九二五年,他因中山艦事件與汪精衛結怨,以後時時爭執,處處為敵。一九二七年以後,又碰到幾個時友時敵的結拜兄弟,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再加上想與他一爭權位的閻鍚山、陳濟棠、胡漢民,甚至孫科。他無從滿足這些環繞他的黨內政敵的欲望,只有在適當的時候,用俗話來說:「我不幹了,你們來好了!」這樣大家都會消消氣,不再找他的麻煩。這裡需要指出蔣的一點技巧。他在每一次下野時,都保有強大的軍力,可與他的政敵一拼到底。他卻不出此途;因為這樣的話,可能兩敗俱傷,斷送他復職的機會。第二,他因政治困局下野,讓政敵主政。對方也不一定有能力應付困局,而且可能暴露重大弱點,無從久居其位,給自已復返的機會。汪精衛與胡漢民,有才識,具聲望;但毫無軍事經驗又無軍隊班底,無以主掌外侵內患的國局;閻鍚山、馮玉祥、李宗仁、陳濟棠一來缺少政治長才,二來從未超出地盤範圍以外,表現統馭全國事務的能力;其他蔣的政敵更不足論矣。試看蔣在一九二七年第一次下野時,沒有人能代替他,領軍北伐。蔣在一九三一年第三次下野時,沒有人能動員全國軍力,恢復東北失土。蔣在一九四九年第四次下野時,李宗仁成為半壁江山之君, 和戰無成,知趣下臺。既是如此,他的復職,也是他政敵認為無可奈何之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