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賞翫」的消費模式:《物志》選摘(1)

2018-11-07 05:10

? 人氣

有什麼比吟風弄月、品竹賞畫,更能表露的生活是有閑的。(來源:盛世收藏)

有什麼比吟風弄月、品竹賞畫,更能表露的生活是有閑的。(來源:盛世收藏)

《獲利世代:自己動手,畫出你的商業模式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以九宮格,將商業模式中至關重要的九種因素,包括關鍵活動、關鍵資源、關鍵合作伙伴、成本結構、價值主張、顧客關係、目標客群、收益流,通路以圖表呈現。這個書寫於2012年的現代商業模式,用以分析古代文翫從「禮物」到「商品」之路,幾乎囊括文物市場的運作因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前所述,「禮尚往來」原是維繫中國人情與世情的方式之一;禮之輕重恰當與否,正顯露社群關係。送與收受「禮」的時機至為重要,倘或有不願背負的人情債,或是無法推辭禮物,且不願關係繼續的情況,就得立刻回送相等分量的回禮。以文人而言,自己創作的詩文書畫最是「禮輕情重」之物:有感于心,發而為文,書寫之,書畫之,相持以贈,最是美麗不過。然因其物美好非常,取得不易,往往便成熾手可熱之物;常更因文人畫家盛名或高位,非友人或文人圈,實難接近,物希為貴,一旦出現在市場,更屬難得,於是各方汲營索求,以致從「雅債」(明代菁英階層裡,最核心的一種文化模式,即互惠往來的過程)變成「清債」的生態,等而下之,作偽、仿製、贗品,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成為商業產業模式。

禮物(gift)和商品(commodity),以及它們的交換模式,隱然有所區別;前者被視為小規模的、原始社群的類型,而後者則被視為較大型、複雜且較現代的典型。

「雅」成為債,在於創作心有餘而力有未逮,然而,當「雅」(文玩)成為世人追逐目標時,為生活所迫,欠下「雅債」的創作者,其苦可以想見。

獲利時代書封
獲利時代書封(早安財經)

但我們必須探討的是:市場或富人高價購買書畫的意欲,究竟為何?美國社會學家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在1899年出版的經濟學專著《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提出炫耀性消費概念,批判19世紀末美國上流階級中,那些與企業密切往來的暴發戶,稱其為「有閒階級」(leisure class)。凡勃倫認為,這些有閒階級透過消費,而非維生所需的時間與昂貴物品保持、並展現其身份地位,同時也藉此表現其脫離勞動關係、輕視一般勞動者的生產貢獻的心態。此階級的消費習性且影響其它階級,無形中成就一種浪費時間、金錢的社會風氣。與當時其它社會學作品不同,此論的焦點在於「消費」;這「消費」型態與明代出現的資本主義結構,用以理解市場對於文玩雅物趨之若鶩的現象,正正十分吻切。

此資本論專注的對象為「有閑」階級,然何謂「有閑」?如何「有閑」?

有閑階級生活的主要特徵是明顯地不參加一切有實用的工作。

這與所有封建時代的社會一致,是否從事勞役工作,不僅僅表徵身份,更與階層高貴成反比;貴族無需勞動,卻因脫離生產工作,反而帶有尊貴或尊榮的象徵。此等由於貴族血緣、統治上層而來的「不勞動」階層,在長時間的變動與發展後,尤其是城市興起、商業經濟使得階層得以流通變化後;倘若要在社會上獲得當聲望,則必須取得財產,累積財產。然而,擁有財富不代表必然擁得尊敬;「有閑」則可作為博取別人敬意的一種手段,一方面借此在精神上得以獲得調劑。一方面,勞動既已在習慣上被認為是處於劣勢地位的證明,因此,欲晉身上流,則必以「有閑」擺脫一切勞動的印記。凡勃倫進一步解釋「有閑」意義:

使用「有閑」這個字眼,指的並不是懶惰或清淨無為。這裡所指的是非生產性地消耗時間。所以要在不生產情況下消耗時間,是由於人們認為生產工作是不值得去做,對它抱輕視態度;借此可以證明個人的金錢力量可以使他安閑度日,坐食無憂。作為一位有閑的先生。他生活中的理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這種可敬的有閑,他要使旁觀者獲得印象的也就是這一部份。但他的有閑生活並不是全部在旁觀者的目睹下度過的,其間有一部份勢不能為公眾所看到,為了保持榮譽,對於這個不能為人所窺見的部分,就得有所顯示,使人信服他的生活是有閑的。

因此,「有閑」的既有成就所表現的是它並不留下物質成果。因此,「有閑」的既有成就所表現的大都是「非物質」式的產物。這類出於既有的有閑的非物質跡象是一準學術性的或準藝術性的成就,和並不直接有助於人類生活進步的一些處理方式方法方面及瑣細事物方面的知識。

行文至此,明代中業以降,上至貴冑,下至販夫走卒全民瘋文玩的心態已昭然而出。有什麼比吟風弄月、品竹賞畫,更能表露、坐實其不能為人所窺見的部分,更使人信服他的生活是有閑的。

20181030-《物志》立體書封。(印刻出版社提供)
《物志》立體書封。(印刻出版社提供)

*作者鄭穎任教於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並任該校「人文藝術中心」主任。作者曾經以歷史小說為中心,著有《野翰林:高陽研究》、《鬱的容顏:李渝小說研究》、選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6:高陽》等,本文選自作者新作《物志:從古典到現代的文學「物」語》(印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