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鉅觀點:離岸風電第二章…

2018-10-23 06:50

? 人氣

作者質疑,為何政府要全民花上每度至少也要5元以上的價格,去買冬天才有的離岸風電呢?(資料照,圖/取自pixabay,數位時代提供)

作者質疑,為何政府要全民花上每度至少也要5元以上的價格,去買冬天才有的離岸風電呢?(資料照,圖/取自pixabay,數位時代提供)

媒體報導了經濟部將在十月底公佈,明年簽約的躉購離岸風力發電,每一度台灣要花多少錢來買? 今年底之前簽約2020併網的價格已經確定,未來20年平均每度電5.8元。是目前核電價格的4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在討論電價問題之前,更重要的第一個問題是,台灣為什麼要發展離岸風電?

經濟部能源局說來說去,只有一個理由:「為了達成2025廢除核能」。而且還把本來300萬瓩的數字也是一夕之間(對,就是和深澳電廠髪夾彎一樣),提高八成到550萬瓩。

可是台灣缺電的是夏天,但是夏天卻也沒有風,雖然是廠商自己花了大錢裝一千支風力發電機,卻仍然解決不了夏天缺電的問題。但卻要全民花上每度至少也要5元以上的價格,去買冬天才有的離岸風電呢?

經濟部能源局的官方說法是這樣的:

【離岸風電雖不是基載電源,卻可有效提供國內綠能發電及降低空氣汙染、PM 2.5等國人健康議題。以114年離岸風電規劃目標 3 GW為例,當年度約可提供 118億度綠色電力,將有效解決秋冬之際之空汙議題。】

所以搞了半天,離岸風電是為了減少秋冬之際的空污與PM2.5讓國人更健康才要採用的。

550萬瓩每年發電198億度的離岸風電。其中138億度每度就算平均下來5.2元再加上60億度競標的每度電價約2.3元。為了減少秋冬之際燃煤發電造成空污的198億度電,每年就要花上850億元的電費,20年下來一共要花上1.7兆,而且還要再賠上電網不穩定的代價(稍後說明)。

如果2025年不廢核,同樣數量的電力,從現在開始,在六到七年的時間裏面,只要再加上500億元的預算,就能重啟核四龍門電廠1號機與2號機。

到了2025年,無論夏天或是冬天,龍門電廠2部機組,365天都穩穩地運轉。能為台灣每年提供216億度的電。每度電費就算高估為1.8元,20年同樣的度數全部電費也只要7920億元。只有離岸風力發電198億度的一半都不到。

甚至如果2025年不廢核,讓核二廠延役十年,每年更可以用更便宜的200億元電費,不到離岸風電1/4的價格,就能發電158億度而且同樣沒有任何空污,完全可以達到少用燃煤發電減少空污的目的。

第二核能發電廠。(取自Ellery@wikipedia/CC BY-SA 3.0)核二廠
第二核能發電廠。(資料照,取自Ellery@wikipedia/CC BY-SA 3.0)

能用這麼便宜的成本,能用已經折舊攤提完畢的既有核二200萬瓩的發電機組,買到158億度同樣沒有空污的電力,為什麼硬是不用核電來替代燃煤發電來減少空污,卻一定要用成本高上4倍的離岸風電呢?

由於媒體放出的訊息是,明年簽約的每度電費價格,可能會比今年的簽約價5.8元,便宜1成左右。於是離岸風電廠商,尤其是佈局比較晚的廠商,透過媒體希望台灣經濟部能維持每度電價5.8元的水準,不要再降價。

廠商在商言商無可厚非。

倒是他們所提出來,台灣要開發離岸風電的十大風險,其實就是增加成本的十大理由,既然是由廠商提出來的就值得討論了。他們提出來的十大風險與增加成本的理由是:

一、台灣有颱風、地震。所以保險費用高,很貴。

二、風險管理顧問的費用成本高,但銀行不肯出,很貴。

三、四、五、要安裝直立在海上,一根100公尺高的大風機的施工安裝船,都要從歐洲開過來,每天的租金很貴。開過來的運輸成本也高,很貴。而且颱風來的時候,不能進港避風,要另找避災地點,等於開來開去,這樣貴上加貴。

六、國內供應商就那幾家,又一定要國產化。老外廠商為了快簽約,就非找這幾家不可,不容易議價成本也降不下來,很貴。原來台灣的離岸風電廠商是這麼被扶植起來的。

七、國內沒有離岸風電的人才,人要從國外引進,很貴。

八、環評也要自己花錢作,很貴。

九、匯兌和升息也是一大風險,因為七成的錢是借來的。

十、兩岸關係,風險不可測。說不定會血本無歸。

廠商提出了這麼多增加成本的風險,當然要求電費不要降。無論經濟部最後提出的下一年度躉售電費每度是多少錢,反正賠錢生意沒人作。

不過大家可別忘了,離岸風電可是2025廢核之後,要用來取代核能發電的電力來源。如果躉售電費降太多,讓老外廠商不想作了,那2025廢核計畫不就全部破功了嗎?

廠商把離岸風電的各種風險說得這麼明白,風險這麼高成本當然也高。所以電價才要這麼貴。

離岸風電有這麼多風險,是不是能全部準時安裝完成? 不知道。就算安裝完之後,未來二十年也仍然有地震颱風的風險。如果真的發生了這些風險,雖然廠商投資的三成無法回收,但損失更大的是台灣的銀行與保險公司融資的70%。

不過這些都是廠商與台灣金融業的問題,只要他們股東不說話(除非官股施壓經理人,要他們一定要融資),不干全台民眾的事也都不要緊。

雖然這些財務風險大家不必管,但是離岸風電的問題可不只是價格。它們也非常可能造成台灣電力供應發生更不穩定的狀況。

因為台灣的離岸風電470萬瓩的風場,全部集中在彰化與雲林的一片50公里乘50公里的外海區域中(如附圖)。風力不穩定的特性,將可能造成瞬間狂風大作狂發電,然後沒多久就突然完全沒風不發電的狀況。

未來如果離岸風機全部完成併網之後,台灣的電力網絡等於是掛上了一個有可能突然暴增300萬瓩電力,然後又可能在幾分鐘之內突然巨減200萬瓩電力的「電力炸彈」。這些狀況在我們拚命想學的德國都發生過。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都用圖表說明過。

而且這麼可怕不穩定的「電力炸彈」,在未來的20年中,無論是夏天冬天,台灣用電多或電少的每一刻都可能發生。

為什麼我們要學的這些德國、英國、丹麥他們不會有這種問題呢? 他們當然也會,只是他們已經把岸上與離岸風電風場,都儘量分散開來。以避免所有的風機集中在一個區域,發生風車同時一起轉或是同時都不轉,這種風力發電域太集中所造成的風險。

即使如此,在這些國家中,這種「電力炸彈」的突發狀況仍然會發生,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離岸風電用得多的德國與英國、丹麥也都要和它的許多鄰國,以高壓直流電網連接,時時刻刻在那兒互通有無買電賣電。

有些人說,台灣夏天沒風,沒風就不會發電。沒發電就不必花錢買這些很貴的離岸風電。問題是台灣最需要電的季節是夏天,但這時這些大風機卻常常不發電。等到冬天不缺電的時候,這些風機又會老是狂發電,拚命要把一度5.8元的電賣給台電與台灣。為了冬天的空污,明明就可以用現在用得好好的核能電力就行了,為什麼硬是要廢核,然後要花上4倍的電費這麼多錢,在電力充足的冬天花大錢買電呢?

地小人稠的台灣,在2025廢核之後,雖然已經花了1.7兆來買離岸風電。但是卻仍然無法應付夏天的用電需求。仍然還要繼續再蓋電廠,仍然要一直繼續增加燃煤與燒天氣發電機組來應付沒有風沒有太陽的時候的電力。這些一直增加的燃氣與燃煤機組(例如林口明年又要再增加80萬瓩),當然全部都要再多花錢。

台灣當然可以發展離岸風電。但如果一切能重來的話,離岸風電為什麼不是一開始就用競標的方式來進行。然後一度電費不要超過目前全球平均價格的20%。

一定會有人說,這樣太便宜,不會有人來標。

在沒有2025一定要廢核的壓力之下,就算沒有人來投標,台灣的電力照樣充裕。沒人來標就沒人來標。離岸風電的價格本來就一直在下降,二年後、三年、五年後的價格可能更低,我們為什麼一定就要急著在這幾年花上大把的銀子來買這麼貴的電呢?

繼續使用核能發電,不但照樣沒有空污,而且20年下來還可以省下1兆的電費。每年台灣也將多出500億來發展各種產業與科技,或者投入國內消費而不是拿去買電。這麼龐大的投資或是消費,不是能為台灣創造出更多產值與經濟成長嗎?

我不反對離岸風電。但我反對為了只是基本的電力,就投入如此巨大的電費。更何況還會帶來讓台灣電力更不穩定的風險。

我更反對以扶植廠商為由,來要求全國民眾以電費補貼。因為就算補貼了,就算台灣擁有了離岸風電。也不見得就有能力向國際輸出離岸風電。

甚至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之下,台灣更不可能在真的有離岸風電國際競標的市場競爭中,打敗丹麥、德國、加拿大這些在離岸風電的科技勝過我們一大截的國家。

就如同台灣雖然有高鐵,有捷運,但並不見得就有能力或者有機會向國際輸出高鐵、輸出捷運。我們可能和日本的新幹線或西門子、馬特拉競爭高鐵或捷運國際競標案嗎?

已經成為超高齡社會,未來20年勞動力也將大減的台灣,能不能投入更多資源去發展更重要的人工智慧、物聯網、5G、生技製藥等新科技與新產業,是台灣經濟能不能繼續成長的關鍵問題。當我們光是為了發展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就花掉2.7兆之後,台灣還能剩下多少錢來發展這些新科技與新產業呢?

低成本又穩定的能源與電力,絕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中必須考量的最重要因素。

台灣到底需不需要核電,到底要使用哪些能源來發電,才是真正把台灣人民的錢,全部用在刀口上。才是對台灣人民的民生福祉,才是對台灣經濟發展更有利的作法,有這麼難理解嗎?

懶人包結論:

一、我不反對離岸風電,我反對花上核電成本四倍的離岸風電。我們不必急著去買貴森森的離岸風電。
二、如果為了減少秋冬的空污,核能發電可以作得更便宜更好。
三、離岸風電550萬瓩,還會為台灣電力網絡帶來忽高忽低的很不穩定衝擊與影響。
四、用核電20年可以省下1兆的電費,每年500億,可以為台灣帶來更好的經濟。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教授。本文授權轉載自作者臉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