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家觀點:金庸武俠小說中的詐騙與權位之爭

2024-05-16 05:50

? 人氣

近年來詐騙事件層出不窮,作者認為在虛構的武俠世界裡,詐騙同樣是重要的敘事環節,甚至成為塑造人物性格的有力工具。(資料照,陳品佑攝)

近年來詐騙事件層出不窮,作者認為在虛構的武俠世界裡,詐騙同樣是重要的敘事環節,甚至成為塑造人物性格的有力工具。(資料照,陳品佑攝)

近年來,詐騙事件層出不窮,幾乎成為生活的常態。在虛構的武俠世界裡,詐騙同樣是重要的敘事環節,甚至成為塑造人物性格的有力工具。縱覽金庸(查良鏞)的創作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詐騙行為的描繪由淺入深,創作技法也漸趨圓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世上最厲害的招數,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陰謀詭計和機關陷阱。」這是風清揚在《笑傲江湖》中的名言,也是金庸後期小說中反復出現的主題。金庸的早期作品中,反派人物通常是一代武學宗師,例如《射雕英雄傳》中的歐陽鋒、《神雕俠侶》中的金輪法王。到了《倚天屠龍記》,主要的反派人物是成崑(出家後改名圓真),他在明教、少林派、丐幫中興風作浪,所依仗的不是高深的武功,而是精密且狠辣的詐騙技巧。《倚天屠龍記》的主角張無忌,儘管武功超群,也僅是成崑佈局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張無忌:特別容易被騙的學霸

張無忌不僅武功高強,他的智商也極高。在金庸小說的所有主角中,張無忌最有資格被稱為「學霸」。如果他生活在現代社會,可能是台大醫學系的高材生。張無忌學習醫術時進步神速,而在獨自修煉九陽真經時,面對難解之處,他還懂得參照醫理,進行類推式學習(learning by analogy)。張無忌悟性之高,判斷之準,都顯示他是難得一見的研究人才。

然而,金庸賦予張無忌高人一等的智商,似乎是為了反襯他的「易受騙體質」。張無忌的母親臨終時叮囑他要提防女子的欺騙,「越是好看的女人越會騙人」。這番叮囑並沒有發揮什麼效果,張無忌不但被美女朱九真、周芷若欺騙,還輕信何太沖的承諾,差點因此送命。張無忌到丐幫營救義父時,沿途追蹤明教的火焰記號,從賭場追到妓院,被騙得團團轉,卻始終不知道騙子是誰。

金庸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敘述張無忌的受騙經歷,可能是為了鋪墊《倚天屠龍記》的最後一騙。在金庸筆下,張無忌本有機會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然而朱元璋只是略施小計,便讓個性軟弱的張無忌感到人心難測,對明教的所有朋友都失去信任。心灰意冷之下,他辭去教主之位,遠離江湖。金庸在此想要表達的是,宅心仁厚的學霸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難以成為皇帝,反而是朱元璋這樣的人物會登上皇位。

在射鵰三部曲裡面,《倚天屠龍記》的結尾特別平淡,甚至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射鵰英雄傳》的結尾敘述成吉思汗之死,對英雄提出靈魂叩問;《神鵰俠侶》的結尾敘述楊過與小龍女告別眾人,從此絕跡江湖。而《倚天屠龍記》的結尾並沒有動人的情節,張無忌只是心驚膽戰地幫趙敏畫眉毛,轉頭一看周芷若,忽然百感交集,手中的炭筆掉到地上,小說便戛然而止。

接下來的明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朝代,金庸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中指出:

中國三千年的政治史,早就將結論明確地擺在那裏。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慾。張無忌半個條件也沒有。

慕容博、慕容復的絕情之騙

《倚天屠龍記》中的成崑、陳有諒、朱元璋,這三人都以狠辣的騙術競逐權位。然而,「行騙天下」就一定能當上皇帝嗎?金庸在《天龍八部》中給出了另一種答案。

《天龍八部》中發生的種種悲劇,源頭都指向慕容博。他有些類似於成崑,唯恐天下不亂,以挑撥離間為己任。慕容博成功地使中原武林高手與遼國高手結下深仇,之後通過詐死來逃避責任。他在詐死時,連自己的親生兒子慕容復也要矇騙,這種做法可謂極其絕情。

慕容博的人生目標只有一個:復興燕國,為了這個目標,他不惜欺騙朋友,斬斷親情。在詐死多年之後,慕容博與兒子的第一次對話,便絲毫不帶親情。慕容復在眾人面前被段譽打敗,又遭蕭峰羞辱,一時悲憤難抑,橫劍自刎。此時,蒙面的慕容博打落他手中的長劍,森然質問他:無法忍辱負重,如何復興燕國?慕容博的身份被揭露之後,他摘下面罩,放聲長笑。慕容復驚喜之餘,心中卻不禁埋怨:父親詐死,為何連親生兒子也要瞞過?

與慕容博相比,慕容復的個性更接近凡人。他雖然略顯高傲,但不失人情味,與表妹王語嫣和四大家臣都有深厚的情誼。但遺憾的是,在復國大業的沉重壓力之下,他連這些僅剩的友情也毅然捨棄。

在慕容家族的四大家臣中,包不同的個性最為鮮明,他愛唱反調,直言不諱,最後竟被慕容復一掌擊斃。包不同揭穿了慕容復的詐騙計謀,卻萬萬沒想到,「這個自己從小扶養長大的公子竟會忽施毒手」,臨死前不禁流下兩行清淚。

慕容復最後孑然一身,再也沒有人可以欺騙,只能欺騙自己:

七八名鄉下小兒跪在墳前,亂七八糟的嚷道:「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一面亂叫,一面跪拜,有的則伸出手來,叫道:「給我糖,給我糕餅!」慕容復道:「眾愛卿平身,朕既興複大燕,身登大寶,人人皆有封賞。」

1981年金庸獲鄧小平接見後,政治立場即大改變。
1981年金庸獲鄧小平接見後,政治立場即大改變。

金庸與中共

《天龍八部》之後,金庸以《笑傲江湖》邁向創作生涯的另一個高峰。雖然《笑傲江湖》的故事缺乏明確的歷史背景,但實際上,這部小說的許多靈感源自當時的文化大革命。金庸將政壇中的血雨腥風和充滿詭計的權力鬥爭寫入小說,讀來十分驚心動魄。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毛澤東開始針對劉少奇發起攻擊。1967年,江青等人批鬥劉少奇夫婦,對他們進行人身迫害。1968年,《笑傲江湖》開始在報紙上連載,小說中描述衡山派高手劉正風的故事,隱喻著劉少奇的遭遇。劉正風決定金盆洗手,退出江湖,卻被五嶽劍派盟主左冷禪迫害至死。「劉正風」這個名字本身就隱含深意,因為劉少奇是在1940年代的「延安整風運動」中崛起,該運動是毛澤東個人崇拜的開端,許多人慘遭迫害。

文革期間,金庸對中共極盡諷刺批評之能事,然而在鄧小平掌權之後,金庸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1981年,鄧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查良鏞。1984年,查良鏞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擔任政制小組的港方負責人。1988年,查良鏞與查濟民共同提出「政制協調方案」,該方案被許多人批評為阻礙民主發展,有學生甚至到《明報》門口焚燒報紙,抗議查良鏞的作法。查良鏞隨後發表〈平心靜氣談政制〉一文,為自己辯護,但仍未獲得香港民眾的諒解。

1989年,北京發生天安門事件,查良鏞為此潸然淚下,他說:「我從未想過,這個政權會向人民開槍。」查良鏞悔不當初,當年即辭去基本法草委、諮委職務,退出政壇,並且卸下《明報》社長一職。

毋忘六四,提防詐騙。

*作者為台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