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六四糾纏─大時代與小男女

2024-06-10 06:50

? 人氣

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夕。(新新聞資料照)

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夕。(新新聞資料照)

「六四文獻」的考證與影響,在35周年之際,再引發關注。其中2014年4月28日署名柴玲《認罪悔改和饒恕是得神喜悅的--致王丹先生的公開信》一文,最具因果洞察力,卻因曾產生爭議,可能被忽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封信揭露了大時代與小男女的糾纏,不僅對六四作了深刻的反省,對未來的民主運動,包括兩岸乃至全球,更有2大向面的檢討與啟示:

1.「眼看要成功的民主運動失敗了」的3因素:(1)缺乏階段性發展認識。(2)外部勢力插手,導致對抗升級。(3)內部不合,意見分歧。這項「人類行為實驗」值得深思!

2.領導者之間的男女情慾關係,混淆了大業。這是普遍存在各國革命與社運中,包括臺灣第一次的「杜鵑花學運」,過去卻少以史學方法(而多以影劇形式)觀察的主題。

劉曉波、蘇曉康、余杰…都曾指出,六四文獻許多是悲情、責人、捧己、誤以為反共就是民主,甚至還抱著「皇帝輪流做」的思維,欠缺為何失敗的檢討,無法對未來提供建議。其中僅有劉曉波曾身歷六四廣場,他的檢討恰巧是《致王信》的部分集合。

然而《致王信》曾出現「真偽」之爭,經過長達10年,我向柴玲與王丹本人的多次查證,與「數量史學方法」檢定,《致王信》與柴玲其他可認證的文章比較,至少是柴玲的 Unauthorized Biography,即不否認也不承認的代言傳,或中華固有的託古體,如《屈原漁父》,不論作者是否屈原,都深入洞察了屈原時代的糾結。

本文末,也提醒一下,在自媒體風行後,被淡忘的「知的權利」與「社會責任」。

《我原諒他們》與《致母親》

柴玲的大量文章中,有3篇與《致王信》脈絡相連,分別是2012年6月4日發表的《我原諒他們》,2014年4月18日的《致丁子霖母親的信》,與同月24日《致丁子霖母親的第二封信》。

4篇文章都是柴玲皈依基督教後,以極為虔誠的宗教體呈現。

《原諒文》較短,有個引起大爭議的結論:「我原諒鄧小平和李鵬,我原諒1989年衝進天安門廣場的士兵」,而沒有原因。2封《致丁文》極長,充滿了六四事件細節與經文,卻沒有結論。柴玲對其他媒體回應過這3篇,應屬真實文獻。

《致王信》與這3篇基調相同,更給出了檢討六四的重點。

《致王信》的2大向面,第一個是前3封信都點到的環境3因素。第二個倒是前3封信沒提到的,領導者之間的男女糾纏。

《致王信》指出,這場民主運動夭折的直接原因是中共出動部隊鎮壓,但沒有檢討到深層次的3因素。

1.缺乏階段性發展認識,自我膨脹

第一因素是「一時的勝利沖昏了頭腦,急於未成、反而壞事。民主化是需要過程的,思想的進步,觀念的改變,也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年輕,把事情看得過於簡單化。學運開始短時的成功、忘乎所以的自我感覺及權力慾望的膨脹,使得我們一時失去了理智,以為我們就是中國的民主和自由的化身,代表著正義、代表著中國的未來。只要共產黨下臺,中國馬上就會變成民主社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