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中華民國的諾曼第登陸─怒江戰役80周年

2024-05-12 07:20

? 人氣

在紀念諾曼第登陸80周年以前,我們不能忘掉反攻滇西的國軍英烈。(美國國家檔案館)

在紀念諾曼第登陸80周年以前,我們不能忘掉反攻滇西的國軍英烈。(美國國家檔案館)

今年是諾曼第登陸的第80個年頭,提起這場改變世界的戰役,人們首先聯想到的畫面就是在奧馬哈灘頭慘死的美國大兵們。他們的犧牲,不只確立了納粹德國的垮台,同時也為當今美國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體系打下基礎,確實是一個最偉大的日子。不過在1944年6月6日的諾曼第登陸快一個多月前,由國軍主導的另外一場登陸行動也在上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與諾曼第登陸比起來,1944年5月11日這場橫渡怒江的行動規模小了許多,也安靜許多。這天隸屬國民革命軍第20集團軍第54軍的第198師和第36師將士搭乘橡皮艇、竹筏以及木船強渡怒江,向西岸的雲南日軍佔領區發起進攻。這場戰役的發起,是為了策應中國駐印軍對緬北的反攻,打通從印度通往雲南的陸上交通線。

屬於陳誠「土木系」的第54軍發起進攻的同時,第11集團軍第6軍新編第39師、第71軍第88師、第2軍第33師、第76師也從惠仁橋、打黑渡及三江口三個方向渡過怒江,向紅木樹、平戛、滾弄發起攻擊。與在諾曼第灘頭的德軍不一樣,駐防滇西的日軍第56師團要等到12日才反應過來,雙方在高黎貢山爆發激烈戰鬥。

而當第54軍與第71軍兩支國軍嫡系部隊向怒江發起進攻的同時,國內的中國部隊正在面對日本支那派遣軍凌厲的「一號作戰」攻勢,湯恩伯將軍的第31集團軍被打得潰不成軍,第1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將軍棄守洛陽,呈現一片兵敗如山倒之勢。在國內戰局如此不穩之際,國軍卻將最精良的部隊集中到滇緬戰場作戰,讓人對蔣中正的佈局大感問號。

事實上對於到底是否該把國內精銳部隊集中到海外戰場,蔣中正也曾經感到非常掙扎,甚至為此與史迪威(Joseph W. Stillwell)將軍、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有過爭論。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蔣中正最後妥協,將手中最好的部隊投入到滇緬反攻呢?這樣的投資,又是否值得呢?透過訪談參加過怒江戰役的老兵曹英哲將軍,我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54軍將士渡江,向高黎貢山的日軍發起攻勢。(美國國家檔案館)
54軍將士渡江,向高黎貢山的日軍發起攻勢。(美國國家檔案館)

老蔣的大戰略

針對到底該不該反攻滇緬,其實蔣中正一開始的立場與史迪威是一致的。因為盟軍如果願意將大量的武器裝備投資到滇緬戰場,代表中國的戰略地位得到尊重,也能夠解決滇緬公路在1942年5月被切斷後,國民政府只能透過駝峰空運取得少量物資的尷尬局面。所以蔣中正一開始是恨不得反攻緬甸,甚至期望美國直接派正規軍進入亞洲大陸作戰。

然而美國的政策,很明顯是偏向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以打倒希特勒(Adolf Hitler)為優先的「歐洲第一」(Europe First)戰略。事實上,若不打倒納粹德國,盟軍也難以冒著德國潛艦干擾的風向,經由大西洋將物資運送到印度,然後再從駝峰航線運往中國,因此「歐洲第一」的戰略其實是正確的,老蔣也只能無奈接受。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提升中國人的抵抗士氣,羅斯福與蔣中正轉而支持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空襲淪陷區的戰略,近乎放棄了對中國陸軍的武裝,一度令史迪威非常難堪。蔣中正則認為既然美英都不願意投入大軍協助中國反攻,那麼他索性決定將陸軍的實力保存下來準備戰後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鬥爭,並透過支持陳納德的轟炸行動來向盟軍交差「自己有在打日本人」。

不過到了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羅斯福又轉變立場支持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的政策,並要求蔣中正出動嫡系部隊參戰。蔣中正也不反對重啟反攻滇緬的行動方案,但條件是英國也必須在國軍反攻緬甸北部的同時出動皇家海軍對緬甸南部的仰光發起兩棲登陸作戰。畢竟國軍在1942年的第一次遠征緬甸戰役中失敗的太慘,不願意再在沒有盟軍配合的情況下孤軍作戰了。

可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即將投入諾曼第登陸作戰,不可能如蔣中正所願在國軍攻取緬北的同時發起對仰光的登陸行動,雙方在開羅會議上陷入僵局。而1944年5月的滇西反攻戰,根本上則是為了配合英軍在印度英帕爾(Imphal)抵禦日軍的防禦作戰所發起,所以蔣中正一開始並不是那麼甘願。但是在羅斯福施加的壓力下,蔣中正還是只能同意發起行動。

雖然盟軍掌握空中優勢,大量國軍仍在日軍頑強抵抗下犧牲生命。(美國國家檔案館)
雖然盟軍掌握空中優勢,大量國軍仍在日軍頑強抵抗下犧牲生命。(美國國家檔案館)

怒江戰役的慘況

筆者有幸在2015年訪問中華民國陸軍退役少將曹英哲老英雄,他在80年前以陸軍第54軍第196師特務連連長的身份參加了怒江戰役。他表示這場高黎貢山戰役從1944年5月11日打起,到1944年9月14日國軍殲滅日軍騰越守備隊,光復騰衝為止,打了整整四個月之久。雖然主要的任務,是保護第198師師長葉佩高,但曹英哲回憶起這整場戰鬥,仍強調自己九死一生。

在對山灰坡與北齋公房據點發起進攻時,第54軍遭到日軍頑強抵抗,縱然有美軍第51戰鬥機大野馬機提供空中支援,國軍將士仍如同奧馬哈灘頭前的美軍大兵一樣一個又一個中彈倒地。但是葉佩高師長不氣餒,他發揮卓越的指揮才能,命令593團團長廖定藩率兩個團的兵力突襲日軍在橋頭和馬面關的後方據點。

橋頭和馬面關為日軍第56師團的補給站,所以當第593團第3營的國軍弟兄在5月16日對馬面關發起突襲時,正好迎頭碰上敵人的騾馬運輸隊。日軍的運補線隨即被切斷,葉佩高師長順勢率領第196師主力攻下北齋公房,接著再與第36師一起佔領橋頭。整場高黎貢山的戰役在6月16日,即諾曼第登陸的10天後畫下句點,國軍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第196師在高黎貢山的戰役中損失慘重,按照規定可以修整的,但是葉佩高師長不願意讓國軍丟臉,在7月初投入到對騰衝的進攻中。7月25日,軍校第4期畢業的闕漢騫接替升任第20集團軍副司令的方天出任第54軍軍長,兩天後國軍對騰衝縣城發起進攻,曹英哲表示接下來的巷戰給第198師帶來了更為慘重的傷亡。

固守騰衝的騰越守備隊隊長,步兵第148聯隊聯隊長藏重康美大佐接獲第56師團長松山祐三中將命令,在騰衝與國軍打到全軍覆沒。即便美軍第491轟炸機中隊的B-25把騰衝城門炸出了十幾個大洞,大量國軍湧入縣城,他都發揮了武士道精神,與第54軍戰鬥到底。這大概也是「土木系」部隊成軍以來,碰到的最難纏對手。

騰衝戰役極為慘烈,到了巷戰的地步了!(美國國家檔案館)
騰衝戰役極為慘烈,到了巷戰的地步了!(美國國家檔案館)

殲滅騰越守備隊

可惜藏重康美來不及等到與葉佩高來個正面對決的機會,就在1944年8月13日於指揮所內為美軍B-25投下的炸彈炸死,由大田正人大尉接替其騰越守備隊隊長的職務。此刻日軍的指揮體系已經亂了套,中日兩軍官兵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戰鬥起來格外兇殘。這是自從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以來,雙方難得一見必須要殺到你死我活的殲滅戰。

並非每一個日軍都如同藏重康美那樣有戰鬥到死的決心,根據曹英哲老將軍回憶,他曾在B-25投下的一顆500磅炸彈前看到一個被活活嚇死的日軍。與後來那些沒有上過戰場,卻滿口想要「殺光小日本」的大陸粉紅不一樣,殘酷沙場親身走一回的曹英哲只能仰身長嘆:「到底是怎麼回事?戰爭原本就是錯誤的積累,世界上最愚蠢的傻事,難以理解的。」

在196師和36師等54軍將士的英勇拚搏,還有美軍提供的空中以及火砲支援下,騰越守備隊在9月13日被徹底殲滅,包括大田隊長在內幾乎全員戰死。中華民國國軍以9,168人死亡為代價,收復了騰衝並殲滅了高達2,700名日軍。戰後來台灣擔任「白團」團長的富田直亮表示,這是抗戰期間國軍極少數成建制消滅掉日軍一個單位的戰例。

騰越守備隊並沒有戰鬥到最後一人,曹英哲將軍就與兩位日軍戰俘有過筆談,顯示還是有貪生怕死之輩。可曹英哲將軍仍十分謙遜,表示道:「日軍能以1,200殘兵敗卒在後無援,無補給完全絕望的情況下,死守騰衝縣城兩個月,最後雖完全被殲,卻牽制住國軍五個師的番號,日本皇軍的戰鬥精神真不愧是世界一流的部隊,若非其綜合國力不如盟軍,整個歷史或將另寫了。」

類似的感嘆,也時常出現在參加過硫磺島與沖繩島戰役的美軍二戰老兵回憶錄上,可見日軍確實是一批「可敬的對手」。像54軍這樣的精良部隊,都打得如此艱苦,也難怪湯恩伯將軍在河南戰場上如此不堪一擊。但也還好有滇西戰役的勝利,國軍在1944年的表現不是只有「一號作戰」的失敗,算是為同盟國的反攻做出了軍事上的努力。

騰衝戰役的勝利,讓國軍能夠驕傲的向世人聲稱自己是戰勝國軍。(美國國家檔案館)
騰衝戰役的勝利,讓國軍能夠驕傲的向世人聲稱自己是戰勝國軍。(美國國家檔案館)

值不值得反攻滇西?

如果從軍事上的角度來看,對滇西的反攻,尤其是騰衝的勝利挽回了國軍在河南以及湖南戰場上失敗的顏面。就算國軍在打擊日軍方面的貢獻,還無法與美英蘇三國相提並論,至少也不會輸給同一時期從卡西諾(Casino)戰役打到諾曼地的自由波蘭軍隊。稱呼中華民國國軍為二戰戰勝國的軍隊,這點絕對是當之無愧,至少同時代的中共軍隊是沒能辦到的。

更何況國軍在滇西發起的反攻,從時間上來算早了諾曼第將近一個月。而且滇緬戰場上運用的許多軍事技術,包括對滑翔機的運用後來都被完美移植到盟軍對諾曼第的反攻上,所以研究滇緬戰場無論從提升民眾對國軍的認同還是瞭解二戰戰史的角度來看都有不可取代的意義。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對二戰有興趣的讀者,能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研究滇緬戰場,爭取國家的歷史話語權。

可惜的是,從政治上來看,尤其是中國的政治上來看,雲南終究屬於邊陲或者邊疆地帶,河南則是影響歷代個王朝興亡的中原地區。在滇緬贏得的勝利對盟軍的戰場推進或許更有幫助,卻無法挽回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失去的民心。更何況湯恩伯將軍的部隊紀律難以與陳誠的「土木系」相提並論,更使得國軍的整體形象在多數中國人眼中全面崩盤。

「一號作戰」無疑為中華民國在1949年失去大陸奠定了基礎,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文化大革命時期,第54軍在騰衝的墓園遭到中共軍隊的破壞,而炸毀國軍騰衝墓園的解放軍番號也好巧不巧的是第54軍。顯見中共是為了一山不容二虎,既然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當然也就只能有一個54軍存在。雖然炸毀國殤墓園的結果,實際上更多的可能是為藏重康美復仇吧?

2015年筆者在台中訪問曹英哲將軍,他家裡的國旗擺設證明了54軍是支忠誠於中華民國的部隊,也是較為完整來到台灣的單位。(作者提供)
2015年筆者在台中訪問曹英哲將軍,他家裡的國旗擺設證明了54軍是支忠誠於中華民國的部隊,也是較為完整來到台灣的單位。(作者提供)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