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台海詭譎,「終戰指導論」不能只從軍事解讀

2024-03-29 06:30

? 人氣

無論從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考量,美國都不會放棄手握的「台灣牌」。中共特別關注台美軍事關係。台灣大選後,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DSCA)於2月21日首次宣布,出售臺灣先進戰術數據鏈升級計劃與相關設備,預計總額7500萬美元,將需約200名美國政府官員與200名美方承包商代表,依需求前往台灣提供工程及技術支援服務與計畫和技術審查。美方表示,這項軍售案支持臺灣持續實現軍隊現代化與維持可靠防禦能力。因此,「外力介入」未來可能成為中共決定對台用武的一個重要因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二個觀察的窗口是中國大陸內部的政經情勢。從這次「兩會」涉及中共人事和組織的議程看,習近平個人權力基礎的穩固無庸置疑,但如何處理疫後經濟復甦仍是一項重大考驗。臺灣有人認為中共內部「有事」就無力犯台,我的推論恰好相反。以發動對外戰爭轉移內部困境的例子,在國際關係上時有所聞。何況,中共一旦決定對台動武,就會把所有代價考量在內。

第三個窗口是台灣的政治生態。中共已把民進黨正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和蕭美琴定性為「雙獨」。賴清德的「520」就職演說有緩和兩岸緊張的作用,但不會消除民共之間的敵對關係。對岸關注賴清德上任後,是否進一步推動「去中化」政策,讓兩岸關係愈走愈逺。因此,中共已把「反獨」和「促統」,同時列入對臺工作的「議程表」內。

為了達成「反獨促統」的目標,中共會優先採取軍事以外的「非和平手段」。英國外交大臣卡麥隆(David Camer)接受澳洲廣播公司專訪時說:「我們不希望看任何單方面改變中國與台灣現況的舉動。無庸置疑的是,一旦台海遭遇封鎖,絕對會出現災難性後果。不僅對台灣而言是如此,對全球經濟都是災難。我們先前已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經歷過類似災難,而如果台灣被封鎖,後果將更嚴重。」

今年2月14日,大陸漁船在金門水域越界捕魚,在我海巡隊追捕的行動中,有兩名漁民不幸落水身亡。兩岸執政當局為此展開唇槍舌戰,中共海警及海監船還進一步進入我禁止或限制水域。實際上,早在2022年8月14日美國前眾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引發第四次臺海危機後,中共艦機穿越海峽中線即成「常態化」舉動。

「214事件」使兩岸緊張情勢升高,例如,我國防部3月21日上午偵獲中共42機艦在台海周邊活動,創下今年來新高。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表示,未來台海可能出現新的「治理形態」。我擔心兩岸爭議觸及主權或司法管轄權問題的結果,兩岸不但因意外事件而導致擦槍走火的風險升高,而且雙方妥協的空間也隨之縮小。

兵法有云:「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台海情勢詭譎多變,民進黨政府強調「備戰」無可厚非;但19世紀普魯士軍事思想家克勞賽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 也說過:「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因此,對於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最近提出「終戰指導論」的說法,我們不能只就軍事的角度來解讀。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標題為:中共「兩會後」的內外政策走向:「兩岸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