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觀點:或許是現象級問號,但絕對不是現象級大片──關於《周處除三害》

2024-03-23 05:50

? 人氣

《周處除三害》上映後大獲好評。(圖/翻攝自FB/周處除三害)
李李仁的演技沒能得到更好的發揮。(圖/翻攝自FB/周處除三害)

最冤枉的是李李仁。到底為什麼他要執著於追捕陳桂林,跟陳桂林之間的微妙關係,從頭到尾完全沒有交代(當然他的演技也就沒有發揮的空間),以致於最後當影片想要表達他對陳桂林有那麼一點點的惺惺相惜,便顯得毫無說服力(可以想想,像是《神鬼交鋒》這樣的電影裡,花了多少的功夫來解釋探員跟罪犯之間情感的微妙變化);更慘的是,還要一直被阮經天揍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電影票房預測的困難與遺憾

前面提到後半段敘事是逐漸走向崩塌,那麼陳桂林自首之後的所有情節,便是崩塌塵埃中的狗尾續貂。如前面說的,陳桂林跟程小美、陳灰的關係鋪陳不足,刻意安排的刮鬍場景以及阮經天留下的兩行清淚,尷尬有餘,動人不足。而最後的行刑場景,也因為陳桂林在整個故事中的變化混亂,而讓人難以抓住其中的意義。

不過,看到《周處除三害》在中國大陸的票房火紅之後,我終於掌握住了最後幾場戲的「意義」。這個惡貫滿盈的罪犯,不管中間經過了什麼樣(不合邏輯)的改變,終究還是得在觀眾面前悔改與伏法。從戲劇而論,或屬多餘,但卻是在向來對犯罪內容相當敏感的中國大陸市場得以上映的必要條件。

有上映的准許,才有後續的票房成功,這很關鍵。當然,不可能說只要上映就會成功,一定還是有其他因素。不過在這裡我並不想加入許許多多關於探究原因的行列,關於《周處除三害》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大受歡迎,我只想補充兩點。

第一,目前看到大部分的討論顯然都是後見之明,而且是從電影當中挑出證據來符合預想答案的後見之明,而不是對於電影整體表現有系統的評論;至於一些政治隱喻或文化意涵的解釋,那就更是不符比例甚至是空想出來的東西了。

第二,從電影產業誕生以來,電影票房的掌握就一直有著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各種行銷手法目的就是希望把風險降到最低。到了當前社群媒體時代的影視行銷,口碑操作的方法多了,不確定性與不可預測性卻也有增無減。這意味著,某個作品突然成功或爆紅的可能性是有的,但這並不必然等同於這些作品──無論是電影、影集或是明星、話題──確實具備某些值得「紅」的合理品質和條件,而更多是話題塑造的結果。

當然,叫好又叫座的案例仍然存在,或是不怎麼樣的作品,也沒有意外地面對票房失敗,這都表示市場裡有時還是有天理的(去年十月和十一月《周處除三害》在台灣和香港的上映結果,大致上就是如此)。但反過來說,既然是更高度不可預測的環境,也有可能出現叫好卻不叫座,或是其實是個好作品,卻連被叫好的機會也沒有的遺憾狀況。

說到此,一定要提另外一部台灣電影,那就是2018年上映,現在也同樣在Netflix上架的《狂徒》。這部由台灣年輕導演洪子烜執導,黃健銘編劇(也就是電視影集《麻醉風暴》的編劇),吳慷仁和林哲熹主演的犯罪動作片,剛好是一部可以拿來對照《周處除三害》的作品。巧合的是,這部電影裡也有一個香港來的黑幫頭子,而電影的動作指導跟《周處除三害》一樣,也是洪昰顥。

我認為《狂徒》真正拍出了台灣動作類型電影的新高度,無論是故事、美學或表演都非常純熟精采,卻在市場上慘遭滑鐵盧。原因一定很多,當時看到它的市場票房結果,只能感到惋惜。但我們還有機會給這件事情一個公道。推薦大家去看一下《狂徒》,再回頭對照《周處除三害》,高下立判。

*作者為影視文化評論者更多魏玓的影視文化評論請見Medium粉絲專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