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革命團體,建立不了全國政府:《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選摘(1)

2024-03-21 05:10

? 人氣

武漢大事圖畫,畫上有:袁世凱、黎元洪、黃興、湯化龍等主要人物,沒有孫中山。上海出版,1911年。(作者提供)
武漢大事圖畫,畫上有:袁世凱、黎元洪、黃興、湯化龍等主要人物,沒有孫中山。上海出版,1911年。(作者提供)

孫中山之所以無法繼續當臨時大總統,有內部與外部的種種因素。先就革命派內部而言,由於各個社團各自領導的會黨,並非聽命於孫中山。張玉法在一九七五年出版的《清末的革命團體》一書,全面研究與辛亥革命有關的各個人、各個團體、各個地區、各個派別及海外革命團體。他認為如果把清季革命運動看為一個組織統一與領導統一的革命,不僅隱晦許多史實,而且無法解釋武昌革命爆發後革命陣營分裂的狀態;革命之所以成功,並非來自某一個主導的革命團體,欲瞭解辛亥革命,必須瞭解整個革命過程中革命黨人的分裂與分途發展的史實。自興中會倡導革命之後,與興中會桴鼓相應的團體很多。一九○三─一九○四年是革命風潮陡起的年代,此有助於一九○五年同盟會的成立。日本與華中,特別是東京與上海,為革命運動的軸心;此種情形,在同盟會時代亦復如此。革命團體的內部是不整合的(disintegration),革命後期則是分裂與分途發展的情況,此種情況在武昌革命爆發後更為明顯。造成內部衝突的原因很多,最顯而易見的是地域主義(Regionalism)。就革命團體而言,興中會主為廣東人的團體,華興會主為湖南人的團體,光復會主為浙江人的團體。即在同盟會時代,各派雖號稱合而為一,同盟會本部對各省區的革命活動並無有效的控制。各支部、各團體多與地方勢力結合,各行其事。此種缺乏強力領導中心的內部結構,使一九一一年的革命變成了分省獨立的情勢,同盟會之所以不能建立全國性的政府,與此不無關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書立。(聯經出版提供)
《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書立。(聯經出版提供)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著《跨國交織下的帝國命運:近代史》(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