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伯仲觀點:比民調,真能決定候選人?

2024-03-14 06:30

? 人氣

其中一至四點雖論及民調評比,但為各推專家、檢視期程、勝負得點、公布結果等大方向規範,並無何種民調才能收錄,如何進行評比等細節。更關鍵的是,六點協議推出後兩天就得進行評比,其間國、民兩黨和見證的馬辦並未就此做任何溝通,僅直接推派三位代表與會,就註定了各說各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抽樣誤差不是問題,比什麼民調?要怎麼比?才是問題。

藍白合民調評比沒有結果,外界多把焦點放在統計誤差範圍,認為藍營主張正負3%,而白營堅持就是3%,雙方無法合意才破局。不過這點反而單純,柯文哲的確說過「贏不到三趴算我輸…」,但問題是六點協議中的第三點白紙黑字就寫著「統計誤差範圍」,而非「讓三趴」。而所謂統計誤差範圍,依民調教科書所示,1068份樣本規模,在信心水準95%之下,抽樣誤差為+/-3%,誤差區間即為6%。關於此處,即便民眾黨代表求真民調總經理關智宇在接受《聚傳媒》採訪時也無法否認,只能辯稱「民調教科書是如此敘述,這無庸置疑,只是如果放在政治實務上,就會產生討論空間…」云云。可見抽樣誤差自有定論,不該是問題。

反而何種民調才能納入評比,會是最大問題。儘管六點協議中第二點,提及將評比11月7至17日各界公布的民調及藍白各一份內參的結果。這段期間共有符合所需的七份外部民調,外加二份內參,而這九份民調的樣本底冊、抽樣架構、訪問執行方式(市話、手機、網路簡訊)、題目設計(有無包含郭台銘?對手是不是賴蕭配?)、甚至加權方式多不一樣。同樣問卷換別家業者來執行,結果就可能截然不同,而硬是放在一起「大鍋炒」,就難有藍白都能接受的共識了。

而評比方法又是另一問題,國民黨方主張直接比較侯柯配或柯侯配PK賴蕭配時何者民調支持度較高;但民眾黨方則推出「淨差法」,亦即侯柯配或柯侯配支持度減去賴蕭配支持度的民調差距來對比。後者雖然有其邏輯,不過,對照六點協議的第三點精神,如此調整並非這三位代表所具備的權責範圍。進一步思考,該方式也較不符合統計學理。因為民調是考量抽樣誤差後的區間估計,你不知道要拿侯柯配或柯侯配持的哪一點支持度來對比賴蕭配的哪一點支持度,而且因雙方都有抽樣誤差,誤差範圍可能因此而加倍,故不可行。

臺灣的選舉民調只能「比大小」

有些熱心的專家學者曾來信指教若干更精妙的民調評比方法,例如探討每一受訪樣本在支持侯柯配或柯侯配來PK賴蕭配時的游移,因為侯柯配或柯侯配並非互斥,可以進一步計算其共變異數或是相關係數。不過這些分析都需要動用民調原始數據(raw data)來跑跑看,現實中很難做到,因為這是民調業者的商業機密,幾乎不可能提供。尤其是臺灣多數的選舉民調只有新聞報導,連問卷都沒有,就只能帳面數字比大小了。

比民調是政治談判,而非學術研討會。

最後,民調評比會議說到底仍是政治談判,而非學術研討會。有些廟堂高論在學理應然面說得過去,但在談判實然面卻行不通。例如某學者發表論文批評藍白兩方都錯了,統計誤差範圍不是國民黨主張的+-3%,也不是民眾黨堅持的3%,而是另有其他。問題是,這些討論只能存在於學術研討會,藍白代表都奉黨主席訓令去談判,統計誤差範圍當然以自家詮釋為準,與談代表豈可自作主張,擅引其他學說?

歷史沒有如果,但可假設。

最後,必須一提的是,2004年總統大選「連宋配」之所以成功,係因國民黨和親民黨先有合作對抗民進黨才能勝選的意願,雙方高層幕僚再協調將近一年才水到渠成,敲定國親合共推候選人,由連戰和宋楚瑜搭檔參選。二十個年頭過去,假設這次馬朱柯侯會晤時能有熟諳民調人士在場,協助制定評比辦法,而雙方幕僚也能緊密聯繫,做好相關行政準備;甚至在四巨頭見面前即擬定具體規則,有足夠時間比照政黨初選來量身打造民調,那促成藍白合的機會就大增,而本屆總統大選的結局就有懸念了。

2024年大選已然落幕,筆者身為藍白合民調評比會議國民黨方代表,謹以此文留下些許見證。

*作者為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