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台積電奇蹟…面子夠大,裡子呢?

2024-03-15 06:40

? 人氣

常見的薪資成本高、勞工不耐操等解釋都不是重點,否則DRAM大廠美光(Micron Technology)跟本活不下去,關鍵在於資本運用效率偏低的「太燒錢」──早在幾十年前,矽谷募資市場的標準模式就是資本運用效率優先,當時募資簡報的主調必定是「三、五年內上市,成為市值百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實際上,資本運用效率偏低和勞工低薪一樣,都是讓當事人無法獲得接近甚或超越全球平均水準的報酬。那麼,從中央的政務官和技術官僚,到經常接受政要資詢的學者專家甚或財經網紅,是否應該跳脫經濟高成長的幻覺,指出台灣社會究竟缺少哪些元素,讓台灣在國際市場上只能做「企業對企業」的生意,萬般辛苦的降低成本幫老外賺錢,藉以換取偏低的投資報酬,然後還要戰戰兢兢的唯恐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等國追上來?

勞工貧富差距正當化,會更幸福嗎?

兩個高大上的議題之後,還是要回到處境最差的一千多萬勞工朋友。「處境最差」這4個字不是隨便說說,從民國90年迄今,工商業勞工的實質總薪資只提高了8.4%(政府未發布農業、軍警公教、職業團體、及其他非營利組織的薪資統計),但同期的實質經濟成長率卻高達8成多,這點意味著經濟成長的果實只有10分之1讓全體勞工分享,堪稱是「台灣錢多多,但多數勞工分不到」。

如果只是實質總薪資提升有限,那麼在「彼此彼此」之下,許多人還可能因為生活無虞而無所謂。但很不幸的,半導體業的一般薪資水準公諸於世,於是除了豁達且好運的勞工還能「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之外,其他勞工則普遍陷入「人比人,氣死人」的困境,即使自己不比,親友和初見面的陌生人也會比,然後把窮人刻板印象中的懶惰、無能、與低賤加諸這些勞工身上。

以上市半導體業者111年的資料為例,非主管職全時員工的平均年薪接近於200萬元,相較於擊敗眾多競爭者而前往國立大學任教,或通過高考一級取得薦任九職等公職的博士,這個數字足足高出一倍有餘。

如附圖紅色部分所示,這個數字也相當於台灣工商業全體勞工薪資的前1%。但由於半導體業當中有不少稱為「產線」的技術員,因此工程師及以上的中高層年薪絕對不止於此,例如台積電非主管職全時員工的平均年薪達到317萬元,而且該公司有將近30位副總經理,年報中並未詳列其薪資和其他報酬,但指出「全部5千萬起跳,過半數破億」。

上市半導體業者非主管職全時員工平均年薪的相對位置。(圖:作者整理)
上市半導體業者非主管職全時員工平均年薪的相對位置。(圖:作者整理)

以薪資而論,這些半導體業中高層已經足以讓全台灣9成9的勞工仰望,但他們只是普通勞工,而不是全台灣只有數萬人,需要通過漫長知識研習和臨床訓練的西醫,也不是只有數千人,需要在地面課程和飛行時數上都符合要求的機師。雖然有部分人理解到,正如同航運業的機師和船長,半導體業必須「全球獵才」,因此中高層的薪資水準不能遠低於國際行情,但大多數人不會想到這點,於是半導體業中高層的一般薪資水準,就成為台灣社會最常見的比較標準之一。

學界早已證實,在知道自己的所得或財富層級之後,上位者普遍覺得所得或財富的巨大差異是理所當然,對自己所處的層級心滿意足,但下位者卻普遍覺得所得或財富的巨大差異,是社會制度不公平所致,對自己所處的層級忿忿不平。

不難想見,台灣社會將會有許多勞工,因為薪資水準遠低於半導體業中高層,衍生出「相對貧窮」的對比而感到憤怒與委屈。但是在無法藉由買房存股而加入「資本家」行列之下,他們會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中經常面對的嘲諷、鄙視、和壓力呢?而在經濟持續成長的同時,絕大多數勞工所面對的卻是實質薪資近乎停滯不前,只有那群半導體新貴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那麼他們會快樂、幸福感滿滿、對生活高度滿意嗎?

以上三點,並不是在否定台積電和其他半導體業者的存在價值和既有貢獻,而是指出台灣半導體業的發展已經脫離台灣社會的常軌,遠非孫運璿和李國鼎等人所能預料,可能隨之衍生重大問題,不宜等閒視之。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