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專文:回首憲法來時路─解讀遭國共夾殺的張君勱

2024-03-10 07:00

? 人氣

三月十九日,代表「國家社會黨」、「中國青年黨」、「第三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派」的十三人進行祕密會議,確定以「民主政團同盟」來統合國民黨、共產黨以外的「第三勢力」。而且還決定,因為在國統區不方便立即公開活動,所以派梁漱溟到香港辦報,建立言論陣地,宣傳「民盟」的政治主張,造成既成事實,逼蔣介石承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第三勢力拉攏國共合作的破滅

不過這波的努力,遭遇了重重困難。首先是中共態度強硬,絕不加入「參政會」,只願意考慮參與「特別委員會」,必須掛黨的招牌,而且不隸屬於政府。很顯然蔣介石不可能同意這樣的條件,於是由「第三勢力」協調拉攏國、共合作的構想終究無功破局。

其次,蔣介石沒有那麼容易放鬆管制。二月二十五日,有五十家分店的「生活書店」突然被關,「生活書店」的創辦人、經營者,民國出版史上的傳奇人物鄒韜奮當時甚至還擁有「參政員」的身分,他憤而辭職,並且遠走香港,在給張君勱的信中說:「一部份文化事業被違法摧殘之事小,民權毫無保障之事大。在此中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韜奮苟猶列身議席,無異之侮……」

八月時,蔣介石又下令將第一任的「民盟」主席黃炎培派往南洋募集救國公債,黃炎培不得已,在出國前將主席一職交給了張君勱。蔣介石又透過張君勱的弟弟張嘉璈,表示願給予重金讓張君勱去雲南。

「民盟」仍然持續活動,先是提出了《十大綱領》,到十一月二十一日,又以張君勱領銜,和張瀾、左舜生、羅隆基等人共同發表了「實現民主以加強抗戰力量樹立建國基礎案」,明白要求:結束訓政、成立正式民意機關、不以國庫供黨費、勿強迫入黨、勿在文化機關推行黨務、保障人民種種自由、停止特務機關活動等,得到了涵蓋在野各黨派共二十三位參政員連署,讓蔣介石為之暴怒,甚至口不擇言對王世杰說出:「張君勱與德國及汪精衛有勾結!」的話。

對「民盟」和張君勱最徹底的打擊,發生在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對日宣戰,蔣介石企盼已久的美國援助實現了,當然就不再需要「民盟」中共蘇聯這條線的資源了。

一九四二年一月,張君勱本來要到香港,透過王世杰拿到了機票,卻在要前往機場時接獲通知,機票被取消了。然後原本為拉攏張君勱而特別成立的「大理民族文化書院」被勒令停辦,籌辦中的「民主政團同盟」機關半月刊停辦,更誇張地,從此有兩年時間,張君勱實質被限制行動,不能離開重慶汪山,就連出席「國民參政會」時,都有特務人員跟監。

這種情況到抗戰後期才得到改善。一九四四年九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將組織名稱改為「中國民主同盟」,張君勱被選為中央常務委員及國際關係委員會主任。

在這段期間,張君勱的弟弟張公權(即張嘉璈)在國民黨內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尤其獲得了蔣介石高度信任,大有助於緩和蔣介石對張君勱原本抱持的敵意。一九四四年年底,張君勱得以參加「太平洋學會」會議名義,和蔣夢麟等人一起出國,經印度前往美國。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張君勱仍在北美。戰後中國局勢首要處理的,第一是原淪陷區如何「接收」,第二是抗戰期間形成的「國統區」與「蘇區」(中共統治區域)如何整合,而兩者又盤結相關,不將後者安排處理好,必然會發生國共雙方爭奪「接收」之事。

因而從該年年底就準備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民盟」的能見度與重要性陡升,成為未來國政能否形成可運作秩序的關鍵因素。

*作者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