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觀點:舊瓶裝新酒──《滯留生》為什麼可以競爭最佳影片

2024-03-02 05:50

? 人氣

另一方面,我也懷疑佩恩利用1970年的設定,偷渡自己的懷舊和藝文品味,也暗自傳遞理念和價值觀,卻又不會讓人感到有說教的味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滯留生》-1(取自IMDb)
筆者懷疑導演將故事背景設定在1970年代,是在偷渡自己的懷舊和藝文品味,也暗自傳遞理念和價值觀。(取自IMDb)

就說漢納與塔利偷偷跑去波士頓看電影的那一場吧。要知道,在電影裡面播電影,絕對是編劇和導演最珍惜的創作彩蛋;選擇哪一部,一定有他們獨特的理由。這次佩恩和海明森選的就是1970年上映的《小巨人》(Little Big Man, 1970)。這一部被認為是「修正主義」的西部電影,跳脫了過去主流西部電影充斥白人英雄主義與男性陽剛氣質的窠臼,對美洲原住民有更同情的描述,而對自詡正義的美國軍隊則多有負面呈現。也因為如此,有評論認為這正是對美軍介入越戰的批判。聯繫上《滯留生》故事中提到瑪麗喪子的情節,就更覺精采了。

其他像是瑪麗在耶誕聚會上提到兒子喜歡,活躍於1930到40年代的爵士樂手亞提蕭(Artie Shaw);或是漢納那一百零一種耶誕禮物,羅馬皇帝奧里略寫的《沈思錄》;乃至於電視中播出當年的實境夫妻猜謎節目,根本就與當代的實境節目如出一轍;都是增加觀影趣味與文本意義的元素。

最後,一定要稱讚的還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演員。賈麥堤和藍道夫的演出絕對是大師級,兩個人所詮釋的角色都極具說服力。尤其是藍道夫飾演的瑪麗,看似單純的角色設定,但是卻有很多細微的內心衝折,面對其他男性角色也必須表現出毫不輸陣卻又不過度張揚的氣場,難度非常高。第二是剪接。以這樣一部並沒有肢體動作或緊張場面的電影,《滯留生》的剪接凱文鄧特(Kevin Tent)卻把影片剪得精準無比,讓情節和動作環環相扣,毫無冷場。

想起威斯安德森?

《滯留生》導演佩恩應該不算是太多產的創作者,從1996年的《天使樂翻天》(Citizen Ruth)到現在也只有八部劇情長片。作品雖然經常入圍各大電影獎,但也稱不上得獎記錄輝煌。不過,他作品中一貫擅長的諷刺幽默,對人性矛盾和人生起伏的描寫,總是具有一定的深度,品質也相當穩定。他前一次跟男演員賈麥堤合作的《尋找新方向》(Sideways, 2004),就是一部非常典型而且好看的佩恩電影。

不過觀察佩恩晚近的電影,或許是年紀漸長,可以發現那種諷刺的尖酸刻薄慢慢地減少,或者是刻意地被人生的光明面和愛的力量給包裹了,讓人可以在結尾時感到一絲溫暖和救贖。從《繼承人生》(2011)、《內布拉斯加》(2013)到《滯留生》,都有這樣的特徵。

《滯留生》-3(取自IMDb)
筆者認為,佩恩近期電影包含《滯留生》皆少了諷刺與刻薄,多了些許溫暖。(取自IMDb)

《紐約時報》影評人莫里斯(Wesley Morris)對《滯留生》的評論中有一個很類似而且非常有趣的論點。跟其他影評總是提到《春風化雨》之類的溫情師生電影不同,他倒是舉出另一部電影來討論。那就是年紀比佩恩輕些,但成名時間差不多(二人的首部劇情長片都在1996年問世)的威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都是愛情惹的禍》(Rushmore, 1998)。

《都是愛情惹的禍》故事架構也是發生在上等中學裡,關於一個古靈精怪的學生,跟一個富有的學生家長,成為朋友卻同時愛上女老師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甚至有一個主角在校園裡擅自打公共電話,老師(或警衛)衝過來阻止的場景,幾乎在《滯留生》中出現了復刻。

現實中安德森與佩恩有沒有什麼交集,我不大確定,不過這裡的重點是兩位中生代導演的創作軌跡演變。當年《都是愛情惹的禍》應該算是安德森嶄露頭角,廣受矚目的開端。電影本身對青少年問題的嘲諷式呈現,加上他無出其右充滿創意的獨特美學和電影語言,絕對是一部傑作。然而將近三十年過去了,端看安德森的兩部近作《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 2021)、《小行星城》(Asteroid City, 2023),卻讓人覺得,他一直沒有長大,「滯留」在他的嘲諷哲學與安式美學中出不來。

倒是佩恩,似乎漸漸走出了不一樣的路。《滯留生》能不能獲得大獎,我不敢預測,但可以確定的是,我會非常期待佩恩下一部作品。

*作者為影視文化評論者(更多魏玓的影視文化評論請見Medium粉絲專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