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華志觀點:「找得到票就不關核電廠」─德國啟示錄

2024-02-15 06:50

? 人氣

核電廠如果不發電還能做什麼?德國把它變身為遊樂園呢!(圖/Koetjuh@wiki)

核電廠如果不發電還能做什麼?德國把它變身為遊樂園呢!(圖/Koetjuh@wiki)

看清楚,德國只示範一次:原來不需要停電,就可以讓百年企業熄燈。彭博社的頭條是如此的殘酷。「德國為工業大國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 (Germany’s Days as an Industrial Superpower are Coming to an End). 是什麼讓這些熬過兩個世界大戰的製造業冠軍一個一個投降呢?首當其衝的原因就是缺能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福島後,當時的國際能源署執行總裁田中伸男(Nobuo Tanaka)忍不住問德國聯邦總理梅克爾夫人(Angela Merkel)「安格拉,妳可是個科學家。妳怎麼打算把妳的核電廠全部關掉呢?」

梅克爾則是回答他,「我親愛的諾布歐,你如果可以幫我找到票的話,我就可以不關那些核電廠。」

也許關閉德國的核電廠對梅克爾總理來說的確是正確的決定。德國還有挺長的一段好日子可以過。梅克爾的仕途也過的非常順遂。直到她2021年下台,她都還是德國的總理,全歐盟未掛名的領袖。

這也就是民主系統有時候不幸的地方:等到大家都看到梅克爾種種政策的錯誤時,她的政治生涯也已經結束了。對她個人來說,關了那些她其實不想關的核電廠也許當下是正確的政治考量。但也種下德國日後經濟衰退的禍根。

為了取代即將被關閉的核電廠,德國花了大把的銀子推動能源轉型(energiewende),扶植太陽能和風電產業。之後太陽能生意被中國整碗端走,但還是可以說德國對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絕對功不可沒。只是花了二十年和一兆歐元投資換到的卻是還是很相對骯髒的電網。德國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不會污染環境的核電廠都關完了,最會污染空氣的煤炭卻打算用到2038年。

圖:EMBER(中文翻譯翁華志)
圖:EMBER(中文翻譯翁華志)

最昂貴的冰淇淋

2004年德國聯邦環境部長特里亭(Jürgen Trittin)跟德國大眾打包票,能源轉型會很便宜。平均每戶每年1.1歐元就可以達成。「這不過是一球冰淇淋的價錢。」

十年後的2016,德國家庭付的電費卻飆高了。為了廢核以及發展再生能源,一般電費都得包和每瓦7歐分約2.4元台幣的附加費。但為了產業的競爭力,工業用戶反而得到大量的政府補貼,得以享受相對低廉的電費。這也正是德式能源轉型在台灣最夯的時期。很多人忙著請教他山之石,完全無視於這座山的基礎到底夠不夠穩固。

後俄烏能源危機後,德國的電價危機更加嚴峻了。根據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德國的一班家庭電價平均為每度41.25歐分,比歐洲平均電費每度電28.9歐分高出許多。猶豫了幾個月之後,德國也終於在2023年將最後三個核子反應爐關了。

德國一度曾擁有20GW核能,大概是電網的30%。剛開始關的時候會選比較老舊的反應爐先關。關到最後,德國關的每一個反應爐都是全世界最頂尖的核電廠,德國技術與產業工學的傑作。而且它們都還那麼年輕,平均年齡只有22歲。而這些德國設計的核電廠光是設計壽命就有60年。

德國艾姆斯蘭核電廠。(美聯社)
德國艾姆斯蘭核電廠。(美聯社)

最後三個反應爐關閉之後,德國也從年年電淨輸出國變成電淨輸入國,雖然它的用電量是年年下降的。根據能源分析專家蒙泰爾集團(Montel Group)德國恐怕需要把目前的風電光電裝置容量乘以四倍才能達到2045年的碳中和目標。但同時2023年德國離岸風電百分之二十二因為系統無法消化而淪為棄電

減碳淨零還是掩耳盜鈴?

全心全意把自己塑造成節能減碳領頭羊的德國,到最後也不能不對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低頭。二月初柏林同意花160億歐元建蓋四座天然氣發電廠,讓德國沒有太陽風沒在吹的時候也可以有電可用。他們自我安慰自己的說法是「這些發電廠都可以轉為燒氫氣,以後也可以繼續發綠電。」 但綠色和平不給面子的直呼「這只是掩護繼續焚燒石化燃料的煙霧彈而已。」 當然,德國政府和綠色和平都拒絕考慮重啟德國的核電廠是一個選項。

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德國當初那麼反核的人民卻回心轉意了!根據Radiant Energy Group的2023年世界核能民意報告德國只剩下百分之二十三的人民依然堅決反核。百分之十五「不知道」。剩下的多數百分之六十二的德國人民是挺核的。其中百分之二十五認為讓現有的核電廠延役就好,百分之三十八則贊成新建。

為了民意,當年梅克爾總理不得不走向非核家園之路。而今天民意已轉,德國是否有可能重新回歸核能呢?其實有很多政治人物,抱括梅克爾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黨的大老,都已經開始呼籲把關掉的核電廠趕快再開起來

去年的COP28氣候會議證實,淨零需要核能已逐漸成為主流。在歐洲尤其如此。還在拼命反核的國家在歐盟已淪為少數。

台灣要向德國學習什麼?

其實德國的問題遠遠比核能一個議題還要嚴重。說到頭來,德國犯的大錯是「一廂情緣」。之前一昧的相信如果跟俄國示好,增加經濟合作,便可以換來便宜穩定的天然氣和俄國的友誼。德國的公司也乖乖排隊去中國賺錢,但「技術合作」也就是功夫被學完之後也就沒有賺頭了。甚至俄烏戰爭後拼老命蓋了一大堆浮式天然氣接收站好跟美國買液化天然氣。日前拜登政府卻宣布暫停新的天然氣出口核準,讓心急的德國企業情何以堪?

「德式核能轉型」已經在自己家被示範是不可行的。但台灣知道嗎?事實上台灣很多能源方面的政策都是參考德國的。不同的是,台灣比德國更沒有一廂情緣的條件。

畢竟,歐洲是個完整的電網。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可以用送電的方式做一些平衡分佈。但台灣是孤立電網。再生能源無法消化時只有棄電一途,而沒有再生能源可用時也沒辦法跟鄰居國家買電。另外一個台灣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我們有台海軍事衝突可能性的危機。我們已經被警告,中國想要武力犯台的第一步有可能就是封鎖能源。在這樣的情勢下還拼命試著衝高容易被封鎖的天然氣,不是一廂情願是什麼?

台灣真的需要跟德國學習的是這個:錯誤能源政策的終點就是去工業化。為了台灣長期的繁榮和安全,我們需要較務實的能源政策!

*作者為獨立能源記者,是潔淨能源推廣協會的發起人。該協會的宗旨是在能源穩定和充沛的前提下推動台灣的能源轉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