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龍觀點:台灣高教的造假文化是怎麼形成的?

2018-09-19 06:50

? 人氣

作者認為,近來台灣各大學對造假文化早已行之有年,只要是教育部或科技部想要的資料或數據,總是有辦法編造出來,但如此行動的背後,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資料照,陳韡誌攝)

作者認為,近來台灣各大學對造假文化早已行之有年,只要是教育部或科技部想要的資料或數據,總是有辦法編造出來,但如此行動的背後,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資料照,陳韡誌攝)

日前(9月11日)政大師生與清華、北市大、台大等多所大學學生於政大召開記者會,批評各大學濫用零學分必修課程來達成各種「造假目的」,呼籲廢除服務學習、體育課、獎助實習生等零學分課程,並且全面檢討英外文畢業門檻及學業退學門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次聯合記者會共同聲明團體有:政大學生會、政大研學會、政大學生勞動權益促進會、政大教師會、大學法改革陣線、中正大學公共事務研習社、北市大學生會、台大學生會、成大學生會、東華大學學生議會改革陣線、南華大學學生會、國立中山大學學生議會、國立台北大學學生議會、清大研究生聯合會等共計二十多個師生團體。

雖然這次記者會的主要訴求是目前各大學的零學分課程及畢業門檻的不合理要求,但真正讓所有大學師生看不下去的,其實是當前台灣各大學早已行之有年的造假現象。

20180524-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舉辦「對不起,是我拉低了平均薪資!」記者會,學生將自己的薪資寫在紙上,並貼在行政院前圍欄上。(陳韡誌攝)
高教工會青年行動委員會舉辦「對不起,是我拉低了平均薪資!」記者會,學生將自己的薪資寫在紙上,並貼在行政院前圍欄上。(陳韡誌攝)

什麼造假現象?以筆者熟悉的某所私立大學為例,過去雖然稱不上是頂尖的前段大學,但也一直中規中矩的辦學,該有的教學品質、研究能量、及行政服務都遵守著一般大學的教育精神,但是近十年來卻逐步變成了一所浮誇造假的學校,凡是教育部或科技部想要的資料或數據,總是有辦法編造出來,而且表面形式漂亮無比,總是博得各類評鑑委員的讚許與驚呼,殊不知這背後所付出的代價卻是教學與學習品質的下降、行政人員的血汗勞動、教師尊嚴的曲辱、研究能量的萎縮,更不用提為了達成各類計畫的量化指標,其中的許多偽造的數據了。記得有一次的會議上,筆者終於忍不住提出異議說:「大學不該淪為造假文化的培養溫床!」只見該校校長氣定神閒地說:「這不是造假,只是我們對一些數據的解釋範圍略為放寬而已,這叫『擴大解釋』,請大家不要太過認真計較了,重要的是能達成計畫執行的預訂成果指標。」

在此,筆者不欲再追究各大學甚至是教育部和科技部這些年來的造假文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因為筆者認為,華人社會中的虛偽造假文化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過去台灣各大學的造假現象不顯,只是因為尚未到考驗靈魂的時刻,如今在少子化的浪潮之下,各大學為求生存所做的各類造假現象,其實不過就是反映出華人社會中長期存在的虛偽造假文化之一環而已。

套用筆者服兵役時從資深老士官長那裡聽到的一句俚語「苦幹實幹,撤職查辦;東混西混,一帆風順」,再用一句時下年輕人慣用一句口頭禪:「認真,你就輸了!」言下之意都是在勸誡我們:凡事不要太認真。看起來,這就是在任何職場的資深前輩們給新進菜鳥的最佳座右銘了。那麼,造假到底有什麼好處?為什麼大家都造假?從職場、官場、社會、到現在的大學造假現象層出不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