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大陸已經在平反汪精衛的路上

2024-02-04 07:20

? 人氣

《問蒼茫》中,汪精衛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畫面,背後有國共兩黨黨旗,象徵兩黨的合作。(圖/作者提供)

《問蒼茫》中,汪精衛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畫面,背後有國共兩黨黨旗,象徵兩黨的合作。(圖/作者提供)

最近在大陸上演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影集《問蒼茫》,雖然立場與筆者完全不符,甚至可以稱呼為對立,但是論質量卻遠比其他的主旋律片還要好上許多。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政權為了統戰老一輩的台灣黨政高層而對蔣中正做出的「美化」,在這部影集裡已徹底消失。要論《問蒼茫》的大反派是誰,毫無疑問就是恢復了「反動軍人」形象的蔣中正莫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兩岸緊密交流的時代,大陸方面接觸到台灣方面的史料,多少對蔣中正的評價有些許微調。至少在領導對日抗戰的歷史上,蔣中正領導「正面抗戰」的歷史是不為中共官方所否認的。中共為了與國民黨共同對抗台獨以及分離主義勢力,還創造出所謂「西沙戰事緊」的神話,無中生有的捏造蔣中正協助解放軍海軍奪下西沙群島的謊言。

然而這類宣傳或者謊言吹過了頭,副作用就是在大陸產生了一大堆同情蔣中正,甚至於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的「國粉」,威脅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的正當性。於是習近平對「歷史虛無主義」展開批判,使得蔣中正的歷史地位在大陸又大幅下降,甚至在廣州黃埔軍校原址成立的廣州第六中學,也將蔣中正的名字從有他簽名的「親愛精誠」匾額上挖掉。

在《問蒼茫》裡,蔣中正成為了一個玩股票起家,從國民黨內部左右派矛盾中漁翁得利,掌握了軍權以後就倒向「帝國主義列強」,聯合商會和幫會向共產黨揮起屠刀的軍人陰謀家。形象不會比《12.12:首爾之春》裡的全斗煥好到哪去,甚至更壞。相信《問蒼茫》裡的蔣中正「反動軍人」形象,在中國大陸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會有任何改變。

反而是過去被兩岸公認為「漢奸」的汪精衛,在《問蒼茫》裡的形象頗為正面,是孫中山先生「聯俄容共」政策的擁護者,毛澤東的提拔者以及「國共合作」的信仰者。雖然最終汪精衛也走上了「分共」的道路,但是《問蒼茫》並沒有怪罪汪精衛,而是指控共產國際遠東局領導人羅易(Manabendra Nath Roy)該付出更大的責任。

20240129-在武漢召開的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可見到毛澤東出現在第二排由左算起的第三個位置。(圖/作者提供)
在武漢召開的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可見到毛澤東出現在第二排由左算起的第三個位置。(圖/作者提供)

國民黨左派領袖

與在抗日戰爭時高喊「和平、反共、建國」的形象不一樣,北伐時代的汪精衛是「聯俄容共」政策的堅定擁護者。他發掘跟提拔了在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部擔任秘書的毛澤東,推薦他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並發自內心支持毛澤東的農民運動。在孫中山先生去世後,擔任廣州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多次為了「聯俄容共」問題與反共的胡漢民還有西山會議派對立。

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遇刺後,汪精衛與掌握黃埔軍校的蔣中正結盟將胡漢民與許崇智等黨內元老予以剷除,西山會議派也形同瓦解。然而蔣中正出手幫助汪精衛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捍衛孫中山的「聯俄容共」,而是要從軍事部長許崇智手中奪取軍權。最終許崇智被驅逐到了上海,蔣中正也順勢當上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蔣中正掌握軍權以後,開始領導國民革命軍北伐,但是他內心早已經有剷除共產黨與驅逐蘇聯顧問的定間,使他和汪精衛的衝突走到不可調和的地步。甚至在蔣中正對共產黨槍口相向前的1927年4月5日,汪精衛就與陳獨秀聯合發表《告國共兩黨同志書》,強調武漢國民政府與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絕對沒有改變「聯俄容共」政策的意圖。

蔣中正有北伐軍的第1軍為主力,汪精衛手下也有第4軍軍長張發奎、第8軍軍長唐生智以及馮玉祥的國民軍支持。曾任黃埔軍校教育長的鄧演達,則出任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主任,誓言率領左派部隊向蔣中正發起「東征」。可見國共雙方最早的衝突,其實是延伸自國民黨內部的衝突,這是台灣過去歷史課本所不提的歷史。

汪精衛雖然掌握了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的法統,但是卻沒能真正掌握住軍隊,在那個槍桿子出政權的軍閥混戰時代,這一點是十分要命的。他的處境其實與早年依靠西南軍閥掩護的孫中山非常類似,因為無論唐生智、張發奎還是馮玉祥嚴格來講都不是汪精衛的嫡系部隊。這樣的現實,給了蔣中正離間武漢國民革命軍的機會。

20240129-共產國際遠東局領導人羅易。(圖/作者提供)
共產國際遠東局領導人羅易。(圖/作者提供)

為什麼轉向「分共」?

蔣中正靠著英美、財團以及幫會的支持,以鉅額收買武漢國民革命軍將領,煽動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4師師長夏斗寅進攻武漢國民政府。結果具有中共黨員身份的國民革命軍獨立第24師師長兼武昌警備區司令官葉挺,在中共組織的工人糾察隊以及農民講習所動員的農民自衛隊協助下擊退了夏斗寅,此為汪精衛與陳獨秀領導下「國共合作」取得的第一次勝利。

《問蒼茫》將1927年5月13日武漢保衛戰的勝利,視為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的典範,是汪精衛和共產黨合作的高峰。因為擊敗夏斗寅之後,又有第35軍第33團的團長許克祥率領湘軍起兵反共,不斷有武漢國民政府的軍隊倒向南京,是汪精衛難以有足夠的號召力堅持「聯俄容共」政策。要想延續與共產黨的合作,唯一的選項就是全面武裝葉挺等共產黨員領導的軍隊。

然而從汪精衛的角度出發,國民革命終究應該是一場以國民黨為主體的革命運動,共產黨和蘇聯只是輔佐的力量。如果全面武裝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甚至是工人糾察隊,乃至於毛澤東的農民自衛隊,最後的結果將導致國民革命為共產黨所劫持。汪精衛明白孫中山先生「共產主義不適合於中國」的主張,自然對共產黨的野心產生了防範。

而壓垮汪精衛對共產黨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根據《問蒼茫》的說法是印度裔的共產國際遠東局領導人羅易將《五月指示》給汪精衛看。《五月指示》要求武漢國民政府70,000明軍隊中必須要有20,000人是共產黨員,還必須要允許湖南與湖北的50,000名工農組織自己的軍隊。更要命的,是《五月指示》不只要進行激烈的土地改革,同時還要改造中國國民黨的領導結構。

換言之,共產國際不只要從國民黨手中搶走革命的主控權,還要把國民黨徹頭徹尾改造成共產黨的樣子,如此喪權辱國的決定,汪精衛當然不可能接受。就連陳獨秀與毛澤東都認為《五月指示》過於激進,大罵羅易的行為使「國共合作」失去了哪怕是最後一丁點的合作機會,顯見《問蒼茫》認為導致汪精衛「分共」的主要責任來自於共產國際。

20240129-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毛澤東也曾試圖對汪精衛示好,派任培厚前往南京參加中日滿蘇大東亞共同會議。(圖/取自國史館)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毛澤東也曾試圖對汪精衛示好,派任培厚前往南京參加中日滿蘇大東亞共同會議。(圖/取自國史館)

國共之間的「誤會」

事實上在南京、武漢以及中共三方彼此分合的同時,蘇聯內部也正上演著史達林(Joseph Stalin)、托洛斯基(Lev Trotsky)以及布哈林(Ivan Bukharin)之間的內鬥,共產國際根本提不出統一的對華政策。《五月指示》也只是一個不成熟的政治構想,並非經由蘇聯、共產國際以及中共三方面商談之後所達成的最終共識。

可是羅易卻不管陳獨秀以及鮑羅廷(Mikhail Borodin)的反對,堅持要將此一激進的文件秀給汪精衛看。早年以印度獨立運動份子之姿,加入共產黨的羅易,在1929年正式與共產國際決裂,轉而投向英國政府的懷抱,這讓部份研究者不得不懷疑,羅易是否早就已經為英國或者蔣中正的人所收買,故意離間汪精衛與共產黨的關係,促使了武漢國民政府的「分共」。

雖然汪精衛與共產黨決裂,可是他沒想像蔣中正那樣大開殺戒,而是選擇「和平分共」,希望大家「日後好相見」。武漢國民政府的軍隊不是沒有向共產黨人開槍,但這些軍隊的實際控制權並不在汪精衛手裡,且都是被蔣中正收買以後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命令所為,因此責任仍不是歸汪精衛。汪精衛認知到了蘇聯的陰謀,但是他從來不願意對同為中國人的共產黨下手。

哪怕是後來對日抗戰爆發,汪精衛打著反共的旗號組織南京國民政府,他所能指揮的警衛軍也不曾投入到任何對抗共產黨的軍事行動上。他們基本上堅持「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原則,只有在被新4軍或者忠義救國軍攻擊的時候才被動還擊。事實上,由於警備軍裝備精良又訓練有素,共產黨從保存實力的角度出發也不太會主動進攻。

到了日本投降之際,雖然汪精衛已經去世,但卻發生了他手下最精銳的警衛第3師帶著武器集體投靠新4軍的事件。他們為共軍帶去了大正十一式機槍等精良武器,使中共有了在孟良崮戰役中擊敗國軍整編第74師的機會,今日隔著一條台灣海峽駐防在福建晉江,隨時可能對台灣發動兩棲作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陸戰隊第3旅,就是由汪精衛的警衛第3師演變而來。

20240129-兩岸都有傳承自國民革命軍第4軍「鐵軍」的部隊,該軍在寧漢分裂時是支持汪精衛的主力。(圖/作者提供)
兩岸都有傳承自國民革命軍第4軍「鐵軍」的部隊,該軍在寧漢分裂時是支持汪精衛的主力。(圖/作者提供)

大陸終將平反汪精衛

如果仔細看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只是攻台第一線的主力陸戰隊第3旅,整個空軍與海軍都是由汪政權的人馬參與才拉拔起來的。所以如果有天兩岸真的因為台灣拒絕統一而爆發戰爭,歷史可以追溯到和平建國軍的解放軍各部隊將成為「以武促統」的中堅力量,倒是原本是抗戰主力的國軍將被定位為「分離主義勢力」,或許這正是研究兩岸軍事史最弔詭的地方。

今天的中華民國三軍歷史,都可以追溯到蔣中正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1軍,可見沒有蔣中正就不會有國共交惡以及後來兩岸的對峙。從中共的角度來看,沒有蔣中正更不會有美國介入中國內部事務,圍堵所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空間。所以在「問蒼茫」中,把蔣中正打成絕對的反派,只不過是中共回歸到他原本就應該有的立場而已,沒有什麼好奇怪。

但是對汪精衛,中共雖然短時間內不會收回對他在抗戰時當「漢奸」的指責,卻也普遍認知到他「沒有蔣介石那麼壞」。至少在武漢國民政府「分共」以前,或者蔣中正清黨以前,汪精衛的形象還是可以演繹的十分正面,甚至於是一個「正派」角色。在這一方面,中國大陸確實已經走上了平反汪精衛的道路。

從毛澤東後來可以害死劉少奇、林彪以及彭德懷,卻讓汪精衛遺孀陳壁君有一個善終這點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毛澤東還是尊師重道的,這並不完全是來自於宋慶齡或者鄧穎超的「求情」。他比任何人都知道,沒有汪精衛就沒有他毛澤東在國共兩黨歷史上的崇高地位,不會有農講所、農民革命,更不會有今日這個支持俄羅斯、北韓以及伊朗結盟對抗西方世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當然更諷刺的是,大陸的海軍陸戰隊第3旅是改編自汪精衛的和平建國軍第3師,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的第99旅則是改編自寧漢分裂時支持汪精衛與共產黨,俗稱「鐵軍」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屬於鄧演達和張發奎的直屬部隊。兩岸的百姓可能都已經忘了什麼是寧漢分裂與武漢「分共」,但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的軍隊都切不斷這歷史的連結。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