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身分就是認同?一錯幾十年的大雜燴民調!

2024-01-29 07:10

? 人氣

顯然,由於民族身分有許多界定方式,導致這個問題更是糾纏不清。例如,以地緣關係而言我是台灣人,以國家主權而言我自認是「中華民國的人民」,而用種族血緣和語言文化來界定的話,我寧可自稱為「華人」。那麼,在「台灣人」和「中國人」並列,而且不予解釋說明之下,我究竟應該如何回答「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這個問題呢?問卷設計者又應該如何解讀我在沒有適當選項下的作答結果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研究發現的解讀或有扭曲

問卷設計「不及格」的問題不應該被視為小毛病,附圖以「一個選擇背後可能有許多個真相」為題,列出民眾在選擇「台灣人」和「中國人」之際,可能存在的部分思考方式。

圖示。
圖示。

任何及格的研究方法書籍或課程,都必定會在第一章或第一堂課當中強調,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探索事實或真相。但以前述台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為例,雖然有76%的受訪者自認是台灣人,但實際上連究竟有多少民眾認同「兩岸是一個分治的中國」都一無所悉。因此,任何更進一步的推斷都是扭曲的解讀,例如「台灣民族已經誕生」或「台灣國是民心所向」等宣示。

許多學者專家根據這類民調結果,宣稱民眾的「認同錯亂」是台灣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但實際上錯亂的或許不是國家或民族認同,而是研究設計上對於認同層次與面向的錯亂。他們或則因為對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所知有限而土法煉鋼,或則只是因為想用最簡單的作法交差了事,根本不在乎民眾究竟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這不是任何研究設計者應有的態度,其中當然包括民意調查的設計者!

所以,我們就繼續讓那些在問卷設計上不及格的民調,用大雜燴的型式產生不夠完整深入的資料,然後用表面上鐵證如山的結論,來構成我們所知道的「民意」,甚至利用這些所謂的民意來促成服從多數的沉默螺旋效應嗎?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