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去風險化」的真實情況為何?供應鏈更具彈性恐是幻象、甚至製造新風險

2024-01-11 11:00

? 人氣

最大的贏家似乎是東南亞。截至去年11月的一年裡,中國對俄出口額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佔比略高3%,自2017年以來上升了約1.3個百分點。但目前中國對東南亞的出口額約佔出口總額的16%,上升了3個百分點。同期越南從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佔比也大幅上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有這些都有利於東南亞,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首先,這可能意味著價格上漲,因為供應鏈變得更長,但至少到目前為止,供應商之間的實際競爭似乎並沒有增加多少。例如,歐洲智庫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去年9月份的一項研究發現,自2017年以來,美國原本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幅轉向從越南進口,與之相對應的是,同期美國從越南進口的成本上升了近10%。聯準會、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和其他機構的研究表明,川普時代的關稅可能通過提高下游產業的進口成本,導致美國製造業的整體就業和產出下降。

其次,這意味著在下一次危機中,對中國施加經濟壓力可能會更加複雜。在圍繞台灣或南海的危機中,直接針對中國實施制裁或進口禁令會非常困難: 華盛頓方面是否也會把涉及越南和墨西哥的進口作為行動目標?歐盟成員國會禁止從匈牙利這个中國電池製造商大手筆投資的國家進口產品嗎?

西方民主國家迫使供應鏈在表面上重新排列,可能已經浪費了一部分實際的或外界認為的影響力。而政界人士錯誤地認為他們已經充分隔絕了本國經濟,可能會出現判斷失誤,並陷入實際的熱衝突。

真正更為密集和更具韌性的供應鏈網絡實打實的競爭,而不是公司面對新的貿易壁壘去想辦法鑽空子,要鼓勵在中國以外打造這樣一個網絡,一個途徑是加入由日本等親密盟友主導的、不包括中國的貿易協議。但在美國,有害的貿易政治意味著許多政界人士可能會繼續專注於製造「去風險化」的表象,而不是採取必要行動使其成為現實。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