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走馬觀花台灣的大學校園

2024-01-07 05:30

? 人氣

作者提到,東吳大學毗邻故宫博物馆,從故宫刮到校園的風大概都带有中國文化的味道,时刻熏陶著東吳大學。(作者提供)

作者提到,東吳大學毗邻故宫博物馆,從故宫刮到校園的風大概都带有中國文化的味道,时刻熏陶著東吳大學。(作者提供)

前些日子在台灣環島旅遊,我參觀了台灣的五所大學。作爲一位居住在海外的大陸人,就我目光所及,説説這些大學校園在我眼中的樣貌,及帶給我的第一印象。希望我的粗略描述給人些許新鮮之感,隨意點評有助於大家對這些大學的進一步了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在台北市區。學校大門不算大,四個立柱牆礅上面搭建着厚厚的橫梁組成三個門洞。中門洞上的橫楣刻着學校的名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繁體書冩的這八個遒勁的漢字從右至左排列,給人以滿滿的曆史感和莊嚴感。凸起的金色字體在灰色的水泥牆背景下,雖不奪目,倒也醒目。

正對着大門口是一個花壇簇擁的噴水池,池後面是一座三層樓建築,白窗紅牆。樓不高,但左右很寬,顯得中規中矩,樸實無華。

樓前校友捐贈的勒石告訴世人學校已有百年曆史,使人肅然起敬唏噓感嘆。

學校的建築以傳統的紅磚爲外牆,各個大樓修建的整齊緊湊。校園綠樹成蔭,散放着一些桌椅。在這樣古色古香的校園裡讀書、聊天、休息無疑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國立台灣大學也在台北市區。在地圖的導引下,我來到台大的校園。這片校院由若幹個建築構成。

每個建築自成一體。有些建築如體育館,天文數學館等看起來很時尚,充滿現代建築的元素,有些建築如物理樓,化學館。

台大這片校區以一灣小湖爲中心。環湖步道連接著週邊各個院系大樓,將獨自爲政的大樓串起來使其成爲台大的一員。湖邊的鴨子鴿子或棲樹、或站臥水邊,悠閒自得。

看路邊的牌子得知這個湖叫「醉月湖」,一個有些文雅浪漫的名字。環顧四週,「醉月湖」就像是水泥森林中間的一塊綠洲,四面粗糙堅硬中間的一片溫柔。

有人在湖邊休息,有人在湖邊漫步,有人在不緊不慢遛狗,有人經過此地繼續前行,湖的對岸一群小學生在進行田野活動。看着眼前萬物和諧的景緻,我似乎沈醉在了「醉月湖」的步道上。

走訪台北士林區的東吳大學是在我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館之後,二者相距不遠。

進入東吳大學校園先經過冩有校名的立柱,後經過冩有校名的門樓。沿路走去,隻見學校建築背靠青山,鬱鬱蔥蔥,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路上時不時看到學校的名字和標識。每一個中文校名「東吳大學」都伴冩着其英文校名 Soochow University (直譯為「蘇州大學」)。

在學校綜合樓內,我觀看了校史展覽。展覽講述了學校一百多年前西方教會如何在大陸創辦大學,後來又如何在台灣複校。展覽圖文並茂,加上實物,生動立體地再現了學校走過的每一步。

東吳大學原先叫「東吳大學堂」,英文名原先叫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直譯爲「中國中央大學」)。中文名由小變大(從學堂變大學),英文名由大變小(從中央變地方),名字的演變折射出西方教會在中國辦高等教育的曆程。

東吳大學最初的教會性質今日依然可循。一是學校使用至今的英文校訓 Unto a Full-Grown Man 來自於新約聖經,寓意「教育成人」,對應的中文校訓則爲「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二是從學校一些大樓的名字還能辨認出教會的痕跡,如傳賢堂,愛徒樓,普仁堂等。

東吳大學毗邻故宫博物馆。從故宫刮到校園的風大概都带有中國文化的味道,时刻熏陶著東吳大學。學校的布告、招牌和通告上的詞語粗看平淡无奇,細品耐人寻味。如「英耀東吳,七十薪傳」告示標題傳達出的斐然文采;廣告「徴的会出現」中「徴」字利用諧音一語雙關產生的妙趣横生;「綫上連儂」,「連儂牆」中的吳語方言「儂」字带来的溫婉柔和與清音幽韵。

走在東吳大學的校園,沐浴着濃郁的人文氣息,感受着清新的自然空氣,同时也感嘆著歷史时空的交錯和山川日月的更叠。

來到高雄,自然要到中山大學看看。台灣的中山大學,全名叫國立中山大學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高高的塔樓上學校的名字從遠遠的山坡上依稀可辨。中大校園依山傍水,地理位置真乃得天獨厚。

學校背靠壽山,面向西子灣。綠色的大山青翠堅毅,擋住了大山另一面鬧市的浮華喧囂,給中大學府一方安謐的淨土。浩瀚的大海延綿天際,寄望中大學子擁有寛廣的胸襟。中山大學校徽的寓意莫過於此。

學校的建築外觀上平實無華,以紅色爲基調,在倉鬱的山嶺襯托下,似紅花綠葉,妖艷奪目,相得益彰。

學校的名字令人浮想聯翩。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海峽兩岸都受到尊重,都有以「中山」命名的大學。兩岸的中山大學都奉中山先生手書的十字訓詞爲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十字校訓不僅是先生對中山學子的殷切希望,也是對中華青年成爲國家棟梁之才的期盼。

如果説東吳大學是西方教會在華辦高等教育的典範,位於台灣東部花蓮市的慈濟大學就是華人的教會創辦高校的典型代表。慈濟大學的全名叫佛教慈濟大學 Buddhist Tzu Chi University ,其創辦人是佛教慈濟會的釋証嚴法師。

慈濟大學的門口兩側砌有兩面矮牆,一面牆冩著學校的中文名字,另一面牆冩着學校的英文名字。慈濟大學校園空曠,樓與樓之間豎立着一些人物塑像,點綴著校園景色。從雕像姿勢和表情上看,表達的都是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每一座大樓的名字都與佛教相關,如大捨樓,大愛樓,勤耕樓。

和敬樓是學校的行政樓,樓裡有學校發展史的圖片展覽和各個院系的成果介紹。在這裡看到學校的校訓:慈悲喜捨。其大意是:大慈者無悔;大悲者無怨;大喜者無憂;大捨者無求。

以法師爲首的佛教基金會曆經艱辛,不懈努力,依靠社會各界的捐款,先是創辦了慈濟醫院(1986),爾後成立了教書育人的醫學院(1994),接著又增加了人文社會學院(1998),最後將學校辦成了綜合性大學(2000),成了在台灣東部最好、最有名的大學,實踐並實現了「慈悲濟世「的佛教理念。受時間限製,此次台灣之行只對五所大學走馬觀花,了解了一些皮毛。希望下次來台灣走訪更多的台灣大學,對台灣的大學做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為多倫多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