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識讀─掌握變化、即時決策:《不當世界的局外人》選摘(1)

2023-12-01 05:10

? 人氣

國際上的每一個動靜,往往包含數個國家的主動或被動參與。有時候是歷史脈絡的延續,有時候是地緣政治的較勁。有時候原本只是幾個國家領袖逢場作戲,但演著演著也成了真實,導致其他國家必須共同承受意料之外的結局。臺灣處於太平洋西側,於歷史,我們和西邊的中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渾沌關係;於地緣,我們是美國前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口中的「第一島鏈」;於經貿,我們掌握全球九成的先進製程晶片生產,臺灣海峽更是全球重要航道,日本和南韓賣到歐洲市場的商品都得先過我們這一「峽」。但問題在於,我們自己知不知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的存在性比我們自己想的還多了好幾分重量。自從二○一九年習近平那一份〈告臺灣同胞書〉初見世面,臺灣已經多次登上國際版面。《經濟學人》二○二一年五月一日的封面故事標題為「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探討中國的軍事自信日益增加,使臺灣面臨戰爭風險。兩年後,《經濟學人》再次以「The struggle for Taiwan」(臺灣的掙扎)做為二○二三年三月十一日該期的封面故事,以八篇文章深度探討臺灣的備戰狀態、美國和中國的準備,以及印太地區將面臨哪些巨大變化。同一年度,西班牙主流媒體《國家週報》(El País Semanal)封面是金門有名的觀光景點──沉沒的坦克,標題是「臺灣,沉睡的炸彈」。這篇專題報導洋洋灑灑寫滿十八頁,從臺灣的歷史脈絡、地緣政治、經濟現況,一路講到政黨派別及人民的國家認同。

臺灣在這幾年漸漸成為國際間的主角,但在舞臺上搬演的我們卻鮮少注意到自己的重要性。最常聽到的說法是:「選誰哪有差,日子還不是一樣苦,不如管好自己,認真打拚賺錢來得實在。」這樣的聲音在我父母親那輩很常見。他們經歷過戒嚴和白色恐怖,被教育著(甚至是被恐嚇)談論政治和國際局勢對自己的人生於事無補,所以乾脆就不談論了。彷彿生活中每個面向都能拆成「我的事」和「別人的事」,只要安分守己,便能顧好方圓十里內自己的人生。但無論是年輕一輩的我們,或是已經覺醒的父執輩們,都越來越能看清現實。現實就是:這世界上還有眾多我們無法掌握的事,以肉眼無法察覺的方式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而那些事就散布在國際局勢之中,等我們探訪和揭露。

所以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國際觀是什麼?」在科技飛快進步的現代,語言已經不是我們探究國際局勢的障礙,這本書最後甚至會教你如何使用科技一鍵翻譯外媒新聞。那撇開語言之後,我們距離「具有國際觀」還有多遠?

我認為至少還需要三個步驟。

會講英語,可以帶Marjorie 去臺灣夜市買小吃,這是第一步,我稱做「國民外交」。願意花點心思讀國際新聞,並曉得每家媒體正在餵給你什麼價值觀,這是第二步,也是近幾年人們常說的「媒體識讀」。但是讀得懂國際間的恩怨情仇,了解每個國家面臨的內政挑戰和外交風險,進而映照回臺灣內部,看清楚我們的優勢和困境,這才是我說的第三步:國際識讀。

《不當世界的局外人》書封。(圖:究竟出版提供)
《不當世界的局外人》書封。(圖:究竟出版提供)

*作者為國際新聞平臺「敏迪選讀」創辦人。本文為作者新作《不當世界的局外人:當世界充滿變數,你需要不被帶風向的國際識讀力》(究竟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