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流入與明朝滅亡:《白銀帝國》選摘(3)

2018-10-01 05:10

? 人氣

明朝末葉中國與世界貨幣體系的交換關係,甚至與二十一世紀初葉的入超與熱錢情況很相似。中國最早從羅馬時代便被認為是歐洲貨幣的歸宿,由於國際收支結構有利於中國,白銀從全世界源源流入中國,十七世紀在美洲白銀推動之下更是如此,「西屬美洲所產白銀,有二○%被西班牙大帆船直接運過太平洋到達馬尼拉,然後運往中國購買絲綢和瓷器。還有一部分美洲白銀通過中亞貿易到達俄國的布哈拉,然後間接轉入中國。美洲新大陸出產的貴金屬,有一半之多經上述渠道流入中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偉大的羅馬帝國,其生命力曾經被認為因貴金屬大量外流而枯竭,在這一點上,白銀與明帝國也與此類似。美國學者魏斐德認為,一六四四年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勃興,是中國歷史上所有改朝換代事件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幕,而白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十七世紀上半葉,中國爆發過多次重大饑荒。過去的解釋往往歸結於自然原因,事實上除此之外,更可將其歸結於積患已久的經濟社會問題的悲劇性產物,甚至湧入亞洲的金銀也難辭其咎。歷史學家艾維四指出,「這些金銀促成高水準的公共支出,快速的城市增長,以及激烈的經濟競爭,而這一切被證明是社會和政治的腐蝕劑」。他認為中國困境源自幾乎完全仰仗於進口白銀來保證貨幣供應比例,一旦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實際數量急劇減少,明朝政府就迅速跌入經濟夢魘之中,而明朝的滅亡其實就在於財政的難以為繼。

事後回溯,一系列近乎偶然、卻彼此串聯的事件,為明帝國打上了棺材鐵釘。一六三四至一六三六年,西班牙決定限制西屬拉丁美洲白銀流入菲律賓的數量,一六三九年冬天,在馬尼拉西班牙人與中國人長期的緊張關係最終爆發為暴力衝突,兩萬多中國人被殺,隨後,經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大量減少。同年夏天,日本德川政府決定禁止從澳門來的商人在長崎進行貿易,曾經給中國帶來大量日本白銀的路線也宣告關閉。一連串因素作用之下,中國的白銀進口量驟然跌落。而隨著白銀流入量的銳減,銀錢比價崩潰。這些歷史的線索,靜靜地勒住了套在大明帝國脖子上的經濟繩索。

白銀的減少導致各種窖藏出現,出現了「人為的疾患」。由於許多捐稅要使用白銀支付,賦稅負擔變得不可忍受,許多人因此破產,曾經的富庶地區出現「人去屋塌」的現象,而朝廷榨取到的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白銀枯竭之下,銀錢比價暴漲,對窮苦民眾而言,他們使用銅錢購買活命糧的能力大幅下滑。加之其時正逢小冰期(Little Ice Age),各地自然災難不斷,糧食減產之下,糧食價格暴漲,一六四○年河南災荒之後,米價每斗三千錢,小麥每斗兩千七百錢,從北方到南方許多人餓死。因饑荒與時疫,人口也一時之間減少數千萬人,這導致民間暴力革命在所難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