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在線》大學還留得住英才嗎?

2018-09-12 05:40

? 人氣

「從另一角度來看,在如此惡劣情況之下,有這樣本事的人為什麼還要留在大學受那麼多的氣?大學裡留不住英才,我們還能造就得出英才嗎?」(資料照,陳明仁攝)

「從另一角度來看,在如此惡劣情況之下,有這樣本事的人為什麼還要留在大學受那麼多的氣?大學裡留不住英才,我們還能造就得出英才嗎?」(資料照,陳明仁攝)

在固有的大學傳統中,大學教師的教學效能一直沒有受到特別的重視。具有高級學位者,即可逕行任教。如此的原因可能有數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是大學教師有相當的自主權,在課堂上要敎什麼及怎麼教都是他們的自主範圍。(當然,這也不是說他們不受規範,他們的教學行為仍然受到行規的約制。)在大學的講堂中,教師或者傳遞既有的知識,或者發展或宣揚自己的學說。學生、社會大眾、乃至專業團體之外的人的意見,都不重要,也無置喙餘地。

二是傳統大學是菁英的敎育,學生是挑選出來的秀異分子,他們的學習能力較強,要不要去學及怎麼樣地去學,大致是他們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毋須大學教師替他們擔心。要負起學習成效責任的是學生,不是大學教師。

第三,傳統的大學不是一個講求績效責任的現代企業。大學的目的在傳遞精粹文化、在陶冶學生的人品與修養、在創新知識、在造就專業人士。傳統大學所設定的目標及作為,毋須也無法透過當下流行的量化績效評鑑(KPI)來考核。

但近幾十年來,除了少數有深厚傳統的大學之外,多數的大學已然改變。大學已經成為普及教育的一環。能進入大學的已不再是「英才」;「英才」的養成是大學教育的可能結果。除此之外,民主體制下績效責任觀念的興起,讓所有的大學都需要去證明自己的辦學成果,能達成經費提供單位、消費者乃至一般大眾的要求,大學逐漸地成為「企業」。再加上大學之間競爭激烈,不僅是國內老大學和新大學之間的競爭,更是國際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更進一步促使大學要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尤其是那眼前可見可及的績效。

以上種種因素,加上現代管理技術的進步,使得大學教師已無法享有原來的教學自主,他們只是企業當中受雇於人的知識勞工。他們接受上級的工作指令,並定期的接受績效考核,考核不過,會受到輔導,甚至解聘。傳統大學教師原來享有的尊榮已不存在。大學教師所遭遇的挑戰還不止於此。

在今天的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會認為,學生學不好或不願意學,學生本人並不須負起完全的責任,大學行政單位及授課教師同時也須承擔責任。這就是為什麼大學裡要設「教學發展中心」,新進教師在職涯導入時,也須研習如何從事教學的工作。之前教育部的「教學卓越計畫」,當下的「深耕計畫」、「教學升等」及「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鼓勵教師進修教學創新也一直是重點。

教學的成效從來就是師生合作互動出來的結果。教學績效的達成不僅繫諸教師教學的認真、技巧的出色、大學本身提供的教學資源及環境設備,也繫諸學生學習的意願和自發性的努力。

假如學生不願意學,儘管大學教師能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渾身解術的使出十八般武藝,學習的績效仍然不會顯著。所以當今在提升大學的教學績效時,我們的重點不僅應放在對大學教師的要求,也應關照學生學習意願的提升。

假如我們今天的大學生一直是為外在的目的而學習(而對知識本身沒有興趣);假如我們的學生一學期要修習許多的課(八門或十門以上的課);假如我們的學生一直都認為打工比上課的學習重要;假如有許多學生須為生計奔波;假如我們的學生一直處在只要不太過分就一定會取得學分的學習環境中;假如我們的學生認定大學文憑只是混飯吃的門檻;假如大學不時暗示大學教師儘量不要當學生……;假如我們不正視學生端的這些問題,那麼我們當大學教師的就會很辛苦了!

我們期待大學教師既要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即便在超過百人的講堂中,也能春風化雨),又要能在工作繁重且看人臉色的情況下,展現知識淵博、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修養。如果在客觀條件不盡令人滿意及學生總是意興闌珊的情況下,我們的大學教師還能符應這樣的期待,這樣的大學教師就真的值得敬佩!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在如此惡劣情況之下,有這樣本事的人為什麼還要留在大學受那麼多的氣?大學裡留不住英才,我們還能造就得出英才嗎?

*本文原刊《通識在線》,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