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罕布夏最後一件亞麻衫:《穿過了》選摘(2)

2023-10-23 05:10

? 人氣

作者曾前往西爾瓦納斯布朗之家,參觀展出的新英格蘭殖民時期紡織工具,圖為示意。(圖/ Annie Spratt @Unsplash)

作者曾前往西爾瓦納斯布朗之家,參觀展出的新英格蘭殖民時期紡織工具,圖為示意。(圖/ Annie Spratt @Unsplash)

2012年,我和我媽從麻州的伍茲霍爾(Woods Hole)開車出發,途經秋河市(Fall River)及新貝福市(New Bedford)這兩處早已落魄不堪的紡織重鎮,前往羅德島州的波塔基特(Pawtucket),參觀設於西爾瓦納斯布朗之家(Sylvanus Brown House)的博物館特展。西爾瓦納斯布朗之家是棟建於18世紀中期新英格蘭地區的民宅,修復後成為歷史景點,旨在讓遊客認識美國早期的常民生活樣貌。我們此行目的是要去看現場展出的新英格蘭殖民時期紡織工具,了解先民在工廠生產時代來臨前是如何織布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顧名思義,亞麻布是用亞麻製成的布料。亞麻是種細長的植物,可以長到二至三呎高,開淡藍色小花。它的正式學名為Linum usitatissimum,又稱亞麻籽(linseed)或亞麻(flax),莖的外皮堅韌,內有柔細如絲的纖維。這些纖維看似脆弱易斷,但經過絞捻、集結成股後會變得強韌無比,能藉此接合成更長的繩索或麻線,這些線就是製作亞麻布的原料。

亞麻在田裡種得愈稠密,莖就愈細,連帶做出來的麻線也愈纖細。新英格蘭居民習慣在每年3月底或四月初種植亞麻。約翰.威利(John Wily)在《論綿羊繁殖、毛線製作及亞麻的栽植與製作》中寫道:「亞麻應該(像小麥或燕麥等)隨意撒種,但要密集一些……一英畝的土地得種上一個半蒲式耳的亞麻才足以製作麻布或紗線。」到了七月葉子變黃後,亞麻就能採收並曬乾。接著,將乾燥的亞麻用粗麻梳刷去種籽,浸在溪水或置於有露水的溼田裡,利用水分來軟化表皮的細胞組織,使其腐爛以便抽取纖維。威利寫道:「沒有任何人能明確說出要在溪水或田裡浸上幾天才能將亞麻泡爛。」他要農民自己決定。將浸至軟爛的亞麻順著莖桿碾壓,破壞表面韌皮,露出所謂的絲束或麻纖,然後進行打麻——用木刀敲打並刮除表皮,讓絲束掉到地上。最後以針梳拉整,汰除短細的纖維,梳理好的麻纖就能拿來紡線、織成布料。

西爾瓦納斯布朗之家的導覽員身穿18世紀的古裝,一襲長裙,披著披肩,頭上戴著圓帽。她是個身材魁梧的女性,操著濃重的羅德島口音。她為我們介紹捶麻機,外型就像一架大型的木製裁紙機,並拿出一把乾亞麻親自示範:將亞麻置於中間,以1英吋左右為間隔,一邊往前送,一邊上下擺動木片,將表皮壓碎。她還向我們展示了鐵釘做的粗麻梳及梳毛刷,毛刷上綁著成排的起絨草,也就是川續斷屬開花植物的刺果,非常適合拿來梳整大量纖維,將之拉成平直的細線。

到了樓上,導覽員帶我們去看織布機,偌大的機器佔據整個房間。行程最後一站是參觀紡車以及旁邊木地板上的溝狀凹痕,那是紡線婦女長期來回走動所踩出的足跡,這種特殊的大型紡車稱為「走紡車」(walking wheel),必須邊操作邊走動,將纏在紡錘上的纖維拉長,同時轉動紡車將之絞捻成線。導覽員說紡車三不五時就得挪動位置,以免在木板上留下太深的凹痕。我跟我媽面面相覷,眼睛睜得老大。緊接著,她以新英格蘭人特有的直白坦率,毫不客套、不帶一絲歉疚地宣佈她的值班時間結束了。

我反覆思索「我的值班時間結束了」這句話苦樂參半的深意。一來對新英格蘭時代的農婦而言,紡織是永無止盡的工作,這一點從手紡車旁塌陷的凹槽就足以證明。二來,她所紡的線及所織的布——實際上包括家中所有衣物的原料——通通來自屋舍周遭的那幾畝地。美國自然作家、生態保育人士,同時也是農人的溫德爾.貝瑞(Wendell Berry)說過:「吃是一種農業行為。」穿衣亦然。布朗太太知道家裡吃的飯菜產自何處、製布原料是哪裡採收的。這是一項由來已久的傳統。工業革命前新英格蘭農村就在使用的這種亞麻製作技術,在人類歷史上已經延續了數千年之久。而在這片無人知曉、看似不存在的新英格蘭土地上,這項技術正逐漸被人淡忘,靜靜地度過它的遲暮之年。

人類大約在4百萬年前開始直立行走,並發展出現代手腳的特徵;口語及文字則分別在十五萬至十萬年前、三千五百年前形成。洛杉磯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語言學及考古學系榮譽教授伊莉莎白.韋蘭.巴伯(Elizabeth Wayland Barber)專門以語言及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古代織品,她表示繩子是在人類學會說話很久之後、學會書寫之前才出現 。

人類最早的衣服很可能是動物毛皮製成的。研究人員透過蝨子的DNA確定,人類很可能在十七萬年前就懂得用獸皮遮身蔽體。接著,在文字發明之前這段荒廢的悠長時光中,人類在某個關鍵時刻學會了用植物纖維來製作織品。由於布料在考古遺址鮮少被保存下來,我們很難斷定其最早的用途。2009年,一支由喬治亞、以色列及美國組成的跨國考古小隊在喬治亞共和國境內高加索山脈山麓的祖祖瓦那洞穴(Dzudzuana Cave)發現上千根亞麻纖維。這些微細纖維是在古老岩層裡找到的,經放射性碳定年法鑑定,該岩層年代可上溯至3萬6千年前。當中有少數纖維 呈現黑、灰、粉紅、土耳其藍等顏色,研究團隊認為是染色的結果。這些細碎的纖維粉末就是現今人類使用亞麻最早的證據。

布是由數百條經緯線交錯或以無數個結編織而成。在人類懂得織布之前,他們必須先學會編繩製線。製作繩子的歷史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這時人類開始從非洲往外遷徙,足跡遍及地球上每個宜居的生態棲位(econiche)。據巴伯表示,這兩項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繩子的出現帶動人類居住場域的快速擴張。有了繩子,人類得以編製網罟、陷阱、繫繩、拴繩、釣線,並把物體綁在一起做成複雜的工具,創造出捕獵和採集食物的新方法。

在某些最早描繪人類穿著植物纖維(而非獸皮或動物肌腱)製成的衣物雕像中,可以看出他們穿的不是布,而是繩子。這些用獸骨及石頭雕成的女性形體,也就是所謂的史前「維納斯雕像」,出土於今日俄羅斯及東歐一帶,即考古學家口中格拉維特文化(Gravettian culture)的東緣。這些雕像大多為裸體女性,但其中有部份——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二萬年——穿著用歪曲粗線製成的裙子,明顯有別於動物性的筋繩,因為製作者仔細刻劃出繩線末端磨損的痕跡。這些裙子的儀式意義大於實用目的,用意是象徵並提高生育力,同時作為女性在懷孕期間的護身符。加加里諾的維納斯(Venus of Gagarino)就是一例,它僅在正面的恥骨到胸部間披掛著一件繩裙,私處及雙乳則毫無遮蔽。

接下來的兩萬年內,這一帶始終存在著身穿繩裙的女性雕像。考古紀錄顯示,大約從西元前1千3百年開始有真正完整或局部的繩裙遺物被保存下來。最早發現的植物纖維繩索實體證據的年代更加久遠,可追溯至西元前一萬五千年,來自法國南部的拉斯科洞窟(Lascaux caves)。當時有位修道院長在臨摹洞穴內的遠古壁畫時,偶然「拾起一塊密實的黏土塊」,掰開後發現裡面竟然有「某種碳化的絲帶印痕,土塊有多長,這些曲折歪斜的線段就有多長。」考古紀錄中年份最早的繩子成份都是植物纖維,比如亞麻、大麻、黃麻、苧麻、絲蘭、榆、椴、柳等等。

20231013-《穿過了》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穿過了》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索菲.譚豪瑟 (Sofi Thanhauser),任教於普拉特藝術學院寫作系,曾獲傅爾布萊特計畫、麥克道威爾藝術村、優克羅斯基金會等獎助,作品散見於Vox、Essay Daily、The Establishment等網路媒體及其他刊物。本文選自作者新作《穿過了:從人類服裝史發掘全球製衣體系背後的祕辛》(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