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衡哲專文:從《新潮文庫》到《台灣文庫》的心路歷程

2023-10-03 05:40

? 人氣

在1965 到1975 十年之間,我大約介紹了西方100 位左右哲學、文學、音樂、建築和心理方面的人文大師,給台灣的讀書界認識。而「新潮文庫」之所以成功,我祗是早期的催生與選書有功而已,主要的靈魂人物還是張清吉先生,他的台灣全國跑透透的行銷精神,他的五十年如一日,奉獻一生的生命給一個單純的理想:「出版好書給世世代代的台灣人」,他雖然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是他默默耕耘的文化影響力,超越過很多知名的政治人和文化人,張先生也因為出版「新潮文庫」,而在2000 年被《天下雜誌》選200 年來,影響台灣向前進步的200 位名人之一(他是台灣出版界唯一的獲選者),頗使我與有榮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0 年之後,中國出版商也來臺灣買了不少「新潮文庫」的翻譯版權,在中國出版,例如廖運範譯的《佛洛伊德自傳》,在中國暢銷數萬本。我也很欣慰在台灣各大學以及北京大學、廈門大學、深圳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大學都有收藏「新潮文庫」。1989 年中國友誼出版社,本來要出版《羅素回憶集》,後來因為鄧小平正在進行「反精神污染」,而不敢出版,國府政權似乎比中共 鬆一點,對張先生的「新潮文庫」還算尊重,沒有來查禁過。

但是1970 ∼ 1975 年之間,在張清吉先生大力支持下,楊牧與我共同主編的24 冊「新潮叢書」中,海外學者劉大任《紅土印象》,警備總部卻經常到志文出版社找張先生的麻煩,導致這套介紹海外知名學者、作家的叢書,提早結束。劉大任的《紅土印象》是他大學時代受存在主義影響所寫的小說,一點也沒有左翼激進思想的味道。警總來查禁此書,主要是因為劉大任到中國旅遊,事實上他到中國旅遊之後,對中共產生幻滅,開始批評中共更甚於國民黨。祗是張先生受不了國府的威脅,在1975 年底結束「新潮叢書」的業務。當時不少現在知名的作家的第一本書,都列入「新潮叢書」,例如陳芳明、鄭愁予、杜維明、鍾玲、殷允芃、夏濟安、陳世驤、劉大任等,其中以《鄭愁予詩選集》最暢銷,而楊牧也在這段期間,他的筆名由「葉珊」改為「楊牧」。

我在出國之前,並沒有「台灣意識」,因受梁啟超、胡適和林語堂等中國學者之影響,我甚至在建中時代的日記寫道:「我想放棄學醫,而奉獻於中國的文藝復興。」顯然國民黨的制式教育相當成功,讓我給「新潮文庫」八本書的長序中,從未出現過「台灣」這個字眼,那時我一直以中國知識分子的眼光看世界。1968 年來到美國之後,才發現自己居然是台灣文化的文盲,不瞭解台灣四百年苦悶的歷史,對台灣的文化與歷史人物也非常陌生,過去讀的不是世界名著就是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完全無視台灣的存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