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遷專文:天安門─墨寫的謊說,掩不住血寫的事實

2023-09-24 07:10

? 人氣

一九二八年後,天安門廣場作為公共空間的重要性,有一段時間不如以往,因為蔣介石的部隊和其盟友從廣州北伐成功,在該年使中國名義上歸於一統,宣布定都南京,完成了十五年前孫中山就立下的心願。北京這時改名北平,失去其中心角色,隨著政府機關遷到南京,天安門前的學生抗議不如以往驚動視聽,儘管孫中山的肖像仍掛在天安門中央門洞上方。但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的示威例外,當時,學生和市民聚集於天安門廣場抗議蔣介石繼續姑息日本。北京警察想藉由封住進入廣場的門阻止此次示威未能如願,轉而對學生動粗,在接近攝氏零度的天氣裡朝他們噴水柱,欲藉此澆熄他們的抗議熱情。「一二.九運動」的影響,雖然比不上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或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的示威,卻成為全國人民心目中有力的抗日象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三八年日本全面侵華,導致蔣介石軍隊後撤到內陸深處的四川省,一所新的流亡大學也在該地創立,北京隨之失去許多學生。這時已由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在陝西建立根據地,吸引許多激進學生前去投奔。日本人以彩燈裝飾天安門廣場和天安門,在那裡舉辦多種親日集會,校閱日本傀儡政權的部隊。一九四三年,日本人關閉使館區,改作他用。一九四五年,隨著日本戰敗、學生從西南部回京,天安門廣場再度成為集會的主要地點。這些集會往往反蔣,並由激進人士領導,因為國共兩黨為了爭奪江山,內戰打得難捨難分。

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解放軍。(美聯社)
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解放軍。(資料照,美聯社)

毛澤東和共產黨把天安門廣場重新打造為既是公共空間,也是官方空間。隨著一九四九年九月下旬共黨確定打贏內戰,毛澤東在北平召開一連串會議,商討國家的未來走向,但所有人都很清楚他打算讓全國聽命於共黨。為凸顯這一點,天安門的正面掛上兩幅巨大照片,隔著廣場相望,一個是毛澤東的照片,一個是他的頭號大將朱德的照片。朱德打造出紅軍,在多年游擊戰期間,他是最出色的領導人。九月三十日,毛澤東帶領參加政治籌畫會議的代表離開會場,來到這座被牆圍住的廣場。在天安門南邊八百公尺處,他們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破土,該碑將會聳立於貫穿諸宮門的中軸線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澤東選擇在已改名北京的這座城市裡,天安門上方的平台,向下方歡呼的群眾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作者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一九三六年出生於英國,是國際知名的中國近現代史專家,自一九六五年於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任教,二〇〇八年退休。著作極豐,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中國縱橫:漢學巨擘史景遷的歷史與文化探索》(時報出版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