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基興觀點:輻射恐慌源自遐想凌駕專業

2023-09-19 07:00

? 人氣

2023年9月2日,首爾民眾在街頭抗議,要求日本停止排放福島核電廠的核處理水,並譴責韓國政府的政策。(美聯社)

2023年9月2日,首爾民眾在街頭抗議,要求日本停止排放福島核電廠的核處理水,並譴責韓國政府的政策。(美聯社)

愛因斯坦說,世界總有科學之光照不到的陰影。當前例子是日本福島排放水,短中長期地是否傷害健康或生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該水經「多核種去除設備」濾除氚之外的放射核種,然後稀釋使其氚濃度在每公升1500貝克(每秒鐘1500次放射性衰變)之內,低於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標準的每公升1萬貝克。國際原子能總署為此而籌組調查團,包含中韓俄美加等11國專家;今年7月指出,日方的排放計畫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對民眾和環境的影響可以忽略。另外,加拿大研究顯示核電廠附近居民,並無增加放射性氚等引起癌變的風險。

 8月24日,日本開始排放水。總署檢測後指出:「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能夠確認首批排放的核處理水中,不含任何達到有害水準的放射性核種。符合預期……將持續監測……直到最後一滴排完為止。」其他的實測包括南韓公佈,核電廠周邊海水檢測點的輻射量均符合安全標準。日本水產廳首批檢驗,放射性物質氚的濃度跟排放入海前相同,都是低於檢測極限值。東電公司排海約2小時後,3公里範圍10個據點的氚濃度都低於10貝克。

英國聲明日本「做法為全球核產業領域的標準慣例」,美國也支持日本。我國核醫學學會說明無須擔憂健康危害。

2023年8月3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東京豐洲魚市場品嚐海鮮。 (美聯社)
2023年8月3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東京豐洲魚市場品嚐海鮮。 (美聯社)

有疑慮者當知,第一,海洋中大部分放射性物質都是天然的,包括同位素鉀-40、鈾衰變。第二,人類污染海洋包括海上漏油(每年約八億公升)、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海洋重金屬、農藥、海洋塑料、海洋酸化源等,後果更堪憂。第三,福島設定年排放氚低於22兆貝克(其影響為天然背景輻射劑量的十萬分之一以下),低於事故發生前核反應正常運作時值,約為中國寧德核電廠2019年實際排放量98兆貝克的五分之一;韓國古里核電廠同年實際排放量91兆貝克的四分之一;台灣核三廠近十年排放氚活度平均35.8兆貝克的一半少些(歷年屏東南灣地區環測結果難得測到氚)。世界各核電廠將含有低濃度氚釋放到環境中。中日台韓的核設施每年排放1400兆貝克以上的氚,北太平洋西部水中氚活度仍在每公升0.3貝克以下,屬天然背景值變動範圍。

總之,實在輪不到擔心福島排放水。

庶民要求絕對安全,但科學無法證明絕無風險。國際標準化組織以「降低相對風險」取代「追求絕對安全」,亦即「夠安全」,人不能因噎廢食。毒物學基本思維是,萬物是否為毒,關鍵在劑量。諾貝爾生醫獎得主雅蘿(Rosalyn Yalow,放射免疫家)看到婦女擔心輻射而不敢做「乳房X光檢查」,即使它是早期偵測最敏銳的方法,而乳癌是婦女死於癌症的首犯,因而強調「生活中自有可忽略的輻射,應以理性引導人生」。

妙的是,有些國家罔顧科學,宣稱福島排放水不安全,結果反而害到自己國民,包括搶購食鹽、水產業蕭條。政治宣稱真如回力鏢(boomerang)。

以科學證據為根據,國人不要以部分日本漁民或中韓等反對意見為師而跟著起舞。設身處地,若中韓或我國需排放,鄰國無科學證據地抗議妥當嗎?

關於日本排放水,國際原子能總署為我們把關到底,夠了吧?

*作者為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