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從峇里島到舊金山的漫漫長路

2023-09-12 07:00

? 人氣

2022年11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峇里島的G20峰會期間會面。(美聯社)
2022年11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峇里島的G20峰會期間會面。(美聯社)

其次是中美關係。為了避免拜登政府產生誤判,習近平此時沒有和拜登會面的打算。去年在峇里島G20峰會登場的「拜習會」,被視為中美重啟對話的開端。去年12月中共外交部長王毅談2023年「中國特色大國外交」6大任務時,還曾強調「元首外交」將在今年掀起新高潮,但至今並未出現。

不可否認,在今年2月爆發「氣球事件」後,中美已逐漸恢復高層接觸。今年6月國務卿布林肯率先訪中,接著財政部長葉倫、氣候特使凱瑞和商務部長雷蒙多緊隨其後。這些都被看成是為「拜習再會」進行鋪路的工作;但在中共眼裡,中美關係並沒有緩和到雙方元首必須會面的程度。

中共國安部微信公眾號本月4日發文指出,美國多名官員接連訪中,表示拜登政府不尋求與中國脫鉤,願與中方保持溝通,維護美中正常經貿關係,推動兩國關係穩定發展。但與此同時,美方批准對台軍售案,提供對台軍事融資,繼續在涉藏、南海等問題上挑起事端,公開唱衰中國經濟。

文章表示,這些體現出拜登政府對中戰略明顯的兩面性特徵。過去幾十年,美國對中國戰略的「老兩手」是「接觸+遏制」;而拜登政府的「新兩手」則是「競爭+管控競爭」。競爭是戰略性,管控競爭則是策略性,是為發動競爭服務。

外界對這次G20峰會不會有太多期待。《紐約時報》評論,如果成員能夠就其中任何一個或全部問題達成共識的話,他們將在會議最後發表一份正式的聯合聲明,但通常不會有太多現實世界的結果。因為自1999年成立以來,該組織的大多數聯合聲明都是由不具強制性的決議主導,各國即使沒能實現目標,也不會有什麼明確的後果。

僅管如此,莫迪是這次G20峰會最大的贏家。莫迪邀請擁有55個成員國的非洲聯盟,成為G20的正式會員;並企圖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協助下,與中共爭取發展中國家龍頭的角色。法國《世界報》報導,印度定於2024年上半年舉行大選,莫迪期望他的國際外交活動,能夠助他贏得第三個任期。

站在台灣的角度,我們關切習近平缺席峰會後中美關係的變化。我們認為,在當前兩岸「有讀不回」的情況下,中美緩和緊張關係對台灣是有利的。中美兩國元首能否在年底APEC領袖峰會上會面,將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鑒於拜登政府對華強硬政策,中方目前似乎看不到前往舊金山的好處。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前美國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ny Russel)表示:「訪美是有政治風險的,特別是中國看不到理想成果的情況下。」

北京計劃派中共國家副主席韓正而非王毅,出席本月稍晚舉行的聯合國年度政府領袖會議。《華爾街日報》報導,韓正做為國家副主席,角色大體上屬儀式性的。派遣韓正的決定,為習近平預計11月出席舊金山APEC峰會的規劃進程添加變數。就「拜習會」而言,從峇里島到舊金山,兩人的距離竟是如此遙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