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瑞觀點:由「國敗論」談台灣大選

2023-09-15 07:10

? 人氣

4. 榨取政治導致國家失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榨取型的政治制度下,短期之內仍得於出現經濟成長,但長期間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而市場上的自由競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唯在以少數精英為核心的榨取式政治中,不僅會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活動的成長,阻礙了整體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抑低了國家向上成長與富強的結果。

20230821-c401_04-侯友宜(柯承惠攝)+郭台銘(顏麟宇攝)+柯文哲(顏麟宇攝)
2024總統大選在野陣營候選人,左起為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資料照,柯承惠、顏麟宇攝/影像合成:風傳媒)

總之,在歷史的政治制度之運作過程中,廣納性的經濟和政治往往形成「良性循環」,其運作機制為多元政治制度形成權力制衡,並保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去除榨取式經濟關係,以及自由媒體的監督。因此,國敗論所強調的是一個國家經濟要長期向上發展,必需有廣納型的經濟體制,而榨取政治無法長久存在,也是國家為何會失敗的原因。

台灣的榨取式政治

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中,許多人都見證到了政治的紊亂與社會倫理的敗壞,如政策錯誤、司法不公、貪瀆案件層出不窮等,然而,許多人都難以理解,為何執政一團亂,弊案層出不窮,而採榨取式經濟的執政者每逢政治選舉都會大勝的原因,藉由Daron Acemoglu及James A. Robinson兩位作者的例子分析,用以思考當今台灣的困境,或許「國敗論」的說法可以讓國人找到一部分的答案。

1. 直接式民主與學運

1987年,臺灣解嚴,1996年,也就是第九屆總統大選時,台灣開始實施全民選舉制度,這期間,學生運動對台灣的民主政治生態造成重大衝擊,如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318學運),導致整個民主化的推進過程發生重大轉變,而在首次民選總統到2000年、2008年,及2016年的三次政黨輪替中,時間不到30年(28年),亦即每十年必有一次政黨輪替現象。但政黨局勢的改變並未改變政治制度的本質,蓋因目前國內政經制度仍處於低檔,也就是仍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因此,若從社會經濟學的觀點,並不是下架民進黨就可以解決台灣的政經問題,也就是資源分配若仍僅是換另一批政治菁英所掌控,則國家一樣會處於貧窮局面。 

2. 弱勢的在野黨

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社會長期向上發展,然而,在現實社會中,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國家長期處在掠奪式的經濟體系中,主要因自詡為國家精英的少數分子,也就是所謂的上層階級,他們習於以其擁有之特權掠奪全民的福祉;亦即在榨取式政治制度下,少數精英若缺乏生理與心理上的制約(Conditioning),其是指一種條件的反射行為,亦即執政者做出一個行為,產生一個結果,再就結果決定以後是否會再重複這個行為;在因循條件的結果下,便極易產生壟斷社會財富現象,而讓國家社會或個人利益為其精英自家私人所享用的傾向,在此情況下,若人民沒有辦法產生足夠的制衡力量,就會陷入榨取式政治制度的惡性循環。另外,當前的政治敗壞即源於在野黨過於弱勢,立法院席次少,又缺少團結能量,根本無法制衡財大氣粗的執政黨,導致政經制度無法走向正途,而這種在野黨的弱勢現象,似也說明了當前台灣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縮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