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瑞觀點:由「國敗論」談台灣大選

2023-09-15 07:10

? 人氣

2024總統參選人,左起為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資料照,顏麟宇攝/影像合成:風傳媒)

2024總統參選人,左起為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資料照,顏麟宇攝/影像合成:風傳媒)

小米創辦人雷軍的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假設民調是正確的,站在當前的民意風口上,躺著選舉都會當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3年九月,距離台灣2024年元月的總統選舉約有4個月,但總統大選早在一年前就已浮出檯面,半年前就已熱烈展開,現在則是選情愈演愈烈,因為國人似已有共識,執政黨若敗選,有一大票人會因「國難財」被牽扯而可能有牢獄之災,而在野黨若輸了,則國民黨被邊緣化,民眾黨的發展也受到影響,問題是具有執政優勢的民進黨候選人僅有一人,在野黨卻有三人角逐,若在野黨不能整合,則選情高下立判,因為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2024年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將於明年1月13日舉行,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亦在同日舉辦,亦為中華民國第8次正、副總統公民直選,是採用普通、直接、平等、無記名、單記、相對多數投票制度。目前擬參與總統大選的四位候選人中,包括執政黨一位,在野黨三位,在一黨獨大,並掌控所有國家資源的今天,論天時地利與人和,都以執政黨的候選人占優勢,因為所有的民調都顯示其當選的呼聲為最高,那是因為執政黨的候選人就站在權力的風口上。

讓國人頗感困惑的則是,為何當前執政的亂相是那麼令人民憂心,但其民調卻仍得以遙遙領先,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其真正的原因為何?這似可由當前膾炙人口的「國敗論」之闡釋來加以說明。

國敗論的省思

國內當前的政經環境變幻莫測,令人匪夷所思,因而讓我想起十餘年前曾經盛行一時,目前仍為許多人所重視或津津樂道的政治經濟學大作-國敗論。

國富論與國敗論

依個人觀點,國敗論是相對於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而言;國富論的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而國敗論是「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的簡稱,前者是1776年由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所作,強調的是自由貿易與細密分工對國家繁榮的重要性,重視人民權益,以及國家如何達到富強的目的;後者是2012年,由戴倫.艾塞默魯與詹姆斯.羅賓森(Daron Acemoglu、James A. Robinson)兩位教授的著作,從歷史的觀點,由3P(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理論中,探討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也是最近十餘年中頗為熱門的書籍;特別是傳聞該書已被列為總統的書單之後,更引發學者專家的注意,再用以對照當前台灣的政經局勢及發展狀況,其景其行似與國敗論所述的內容頗為一致,或許書本中的理論及其例證,也可以用來解釋當前台灣的政治敗壞,貪瀆事件頻傳,國家即將沈淪之際,但執政者卻仍得於繼續執政,以及其總統候選人的民調為何獨占鰲頭的部分原因吧。

20230910-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10日出席台北市台南市同鄉會112年度第十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顏麟宇攝)
民進黨2024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資料照,顏麟宇攝)

國敗論的政治制度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政治與經濟是雙生體,政治影響經濟,經濟改變政治,而在國敗論中則直指經濟長久繁榮的關鍵是政治,而人民是要深化民主,或者向威權靠攏,則是影響國家興亡的重要因素。

1. 由政治制度見證國家興衰

Daron Acemoglu及James A. Robinson兩位作者以全球歷史的發展過程為素材,運用嚴謹的經濟學分析與政治學眾人之事之觀念,全面檢視歐美亞非等地的歷史發展,並提出簡潔有力的理論解釋。對於臺灣當前的內外處境,國敗論或許也可幫助我們釐清方向的重要啟示,因為國家貧富的核心在於制度選擇,其主要源頭是政治,也就是政治制度,唯其與研究制度對於經濟行為和經濟發展影響的制度經濟學(Institutional economics)之內容不同。

2. 廣納與榨取的政治制度

根據Daron Acemoglu及James A. Robinson兩位作者的研究,其將政治制度分為廣納的政治制度(inclus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s)與榨取的政治制度(extract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s)二種,前者是指具有足夠的集中化和多元化的政治制度;後者是指集中化與多元化二者缺一的政治制度。其中,集中化是指國家有足夠的力量行使公權力;因此,所謂的「廣納的經濟制度」必須要具備五個要件,分別是具備安全的私有財產、公正的法律制度、提供公平交易和簽約的公共服務、允許新企業跨入,以及是自由選擇職業等;而「榨取的經濟制度」則是為了使一部分人獲利,而向社會的另一部分人榨取收入和財富的制度。

因此,根據國敗論的說明,窮國之所以貧窮,不是由於命定的地理因素,也不是因為傳統文化作祟,因為政府極其不合理的政策可能不是因為執政者的愚笨無知,而是他們刻意圖利支持其權力的特權菁英,而其代價則是整體社會利益的損失,其繁榮富裕的關鍵就在於這個社會採行何種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

3. 良性與惡性循環

大體而言,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稱之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由於眾人獲利,在政治與經濟的相互影響下,必然會形成「良性循環」;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稱之為榨取型制度,由於政治及經濟利益被少數精英所把持,大部分的民眾無法分享,而已獲取利益者為奪取更大的利益,在政治與經濟結構的相互勾結下,必然會產生「惡性循環」。

4. 榨取政治導致國家失敗

在榨取型的政治制度下,短期之內仍得於出現經濟成長,但長期間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而市場上的自由競爭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唯在以少數精英為核心的榨取式政治中,不僅會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活動的成長,阻礙了整體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抑低了國家向上成長與富強的結果。

20230821-c401_04-侯友宜(柯承惠攝)+郭台銘(顏麟宇攝)+柯文哲(顏麟宇攝)
2024總統大選在野陣營候選人,左起為國民黨參選人侯友宜、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民眾黨參選人柯文哲。(資料照,柯承惠、顏麟宇攝/影像合成:風傳媒)

總之,在歷史的政治制度之運作過程中,廣納性的經濟和政治往往形成「良性循環」,其運作機制為多元政治制度形成權力制衡,並保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去除榨取式經濟關係,以及自由媒體的監督。因此,國敗論所強調的是一個國家經濟要長期向上發展,必需有廣納型的經濟體制,而榨取政治無法長久存在,也是國家為何會失敗的原因。

台灣的榨取式政治

在現在的台灣社會中,許多人都見證到了政治的紊亂與社會倫理的敗壞,如政策錯誤、司法不公、貪瀆案件層出不窮等,然而,許多人都難以理解,為何執政一團亂,弊案層出不窮,而採榨取式經濟的執政者每逢政治選舉都會大勝的原因,藉由Daron Acemoglu及James A. Robinson兩位作者的例子分析,用以思考當今台灣的困境,或許「國敗論」的說法可以讓國人找到一部分的答案。

1. 直接式民主與學運

1987年,臺灣解嚴,1996年,也就是第九屆總統大選時,台灣開始實施全民選舉制度,這期間,學生運動對台灣的民主政治生態造成重大衝擊,如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318學運),導致整個民主化的推進過程發生重大轉變,而在首次民選總統到2000年、2008年,及2016年的三次政黨輪替中,時間不到30年(28年),亦即每十年必有一次政黨輪替現象。但政黨局勢的改變並未改變政治制度的本質,蓋因目前國內政經制度仍處於低檔,也就是仍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因此,若從社會經濟學的觀點,並不是下架民進黨就可以解決台灣的政經問題,也就是資源分配若仍僅是換另一批政治菁英所掌控,則國家一樣會處於貧窮局面。 

2. 弱勢的在野黨

在人類社會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社會長期向上發展,然而,在現實社會中,為什麼還是有很多國家長期處在掠奪式的經濟體系中,主要因自詡為國家精英的少數分子,也就是所謂的上層階級,他們習於以其擁有之特權掠奪全民的福祉;亦即在榨取式政治制度下,少數精英若缺乏生理與心理上的制約(Conditioning),其是指一種條件的反射行為,亦即執政者做出一個行為,產生一個結果,再就結果決定以後是否會再重複這個行為;在因循條件的結果下,便極易產生壟斷社會財富現象,而讓國家社會或個人利益為其精英自家私人所享用的傾向,在此情況下,若人民沒有辦法產生足夠的制衡力量,就會陷入榨取式政治制度的惡性循環。另外,當前的政治敗壞即源於在野黨過於弱勢,立法院席次少,又缺少團結能量,根本無法制衡財大氣粗的執政黨,導致政經制度無法走向正途,而這種在野黨的弱勢現象,似也說明了當前台灣社會政治與經濟環境的縮影。

3. 少數人控制了大多數資源

榨取性制度是指政治與經濟上,少數的菁英控制了資源分配的權力。因此,榨取性的制度主要是建立在菁英階級與平民階級上,菁英有絕對的權力可以主宰資源的分配,而少數菁英在制定任何政策時,必定是優先考慮菁英的利益,隔絕外部的競爭,建立資源壟斷的規則,亦即由少數人控制了大多數的國家資源。

4. 執政者缺少全民利益共享的擔當

台灣在榨取性的制度下,既得利益者為掌控更多的資源與更大的利益,因此,當其遇到全新的概念與新近的核心人員時,其第一個考慮的不是行政效率的提升,不是人民福利的增加,也不是國家的繁榮,而是先思考這些改變是否會對其自身的權力造成損害,且由於缺少在野監督力量,執政者又缺少全民利益共享的擔當,榨取式的政治體系在部分精英的操弄下造成「惡性循環」,也是國家為何會失敗的原因。

5. 朕意及民意

在贏者全取(Winner takes it all)的選舉制度中,執政者很容易落入「一人有慶,雞犬升天」的用人模式,在「朕意即天意,朕意即民意」的權力迷失下,造成考選制度淪為口號,以及國家權益為少數人所把持的特殊現象。另外,由於擁有權力者為少數菁英,因此,很容易就建立起排除外部競爭的法令,或是自己予以壟斷,也就是將所有資源集中到少數菁英上,階級流動幾乎等於零。意即法律為因人設事,遊戲規則隨時可以依照當權者的意思改變,這種雙標甚或多標的場景,在當前的台灣政治社會中幾乎是處處可見。

6. 政黨輪替是解方

在民主國家中,政黨輪替是正常現象,唯自2000年台灣首次發生政黨輪替之後,國內卻發現台灣的經濟發展似已處於停滯階段,亦即台灣似乎無法再開創新的時代,主要因在榨取式的政治制度下,在少數自詡為精英的統治「話術」下,以及既得利益者的附合中,國內的政經發展已然處於劣勢而人民卻不自知,而僅能不斷地以唱衰台灣來做為對反對黨的指責,然而,人民若不懂得反制,在野黨亦不懂得合作而任憑國事隳壞,實非民主社會所當為,唯有政黨輪替,重啓爐灶,並以廣納式政治制度來代替當前的榨取式政治制度,才有辦法解決當前台灣政經的亂相與問題。

結論與建議

經由前述的說明可知,當前的台灣政治就是榨取式的政治制度,因為有權力者能坐享其成,甚至修改規範去掠奪人民財產,強制收歸國有,這樣超高權限,不僅內部鬥爭日愈明顯,並會使反對黨永遠存在,這也是世界上的許多專制國家,會造成人心思變,以及政變頻繁的原因,導致整個社會分崩離析,終至敗國。

因此,若以「國敗論」的理論與例證來看台灣的政治,便可發現在2014-2016年的政黨輪替中,民進黨選擇廣納盟友,如台北市長選戰與柯文哲協調,立法委員選舉與時代力量的合作,使得台灣的政治一時成為「廣納的政治制度」,人民意見更廣泛的被反應,並形成所謂的「良性循環」。唯當執政者全民執政以後,政府很快地淪為「榨取的政治制度」的治國模式,唯這種制度雖可盛即一時,卻不能長久執政。在歷史的長河中,若2024年的政治制度無法改變,則必然會發生在下一次的大選上。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說:風口上,豬也會飛;風停了,摔死的也是豬。

*作者為不動產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