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奕琦導讀:釐清事實的真相─誰製造了貧窮?

2023-09-18 05:10

? 人氣

本書充分說明了可能影響經濟差異的各種原因,以及這些原因在交互作用後形成多元而複雜的結果,讓人耳目一新,發聾振聵。循著本書的脈絡,臺灣為一資源貧瘠的蕞爾小島,四百多年來,先後被荷蘭和西班牙占領下作為東西方貿易的轉口港、清末被英法聯軍逼迫開港通商、甲午戰爭後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臺灣因此開始對外貿易、不斷吸收外來的先進知識與技術。此外,隨鄭成功來臺解甲歸田的移民,以及因國共內戰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兩百萬移民,都豐富了臺灣的人力資本。接下來的土地改革、開放貿易與發展勞力密集產業的工業化政策,也讓臺灣掌握了發展的機會,奠定二戰後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是一個多元族群融合的社會,有原住民、早期移民與晚期移民;因早、晚期移民結構的不同,又再區分為本省人與外省人等。然而,國家認同的政治分化,卻侵蝕我們好不容易達成的經濟發展奇蹟。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由少數外省籍菁英掌權,本省籍菁英出於政治因素,容易強化本省人被壓迫、外省人享有特權的形象,每逢選舉就操作省籍意識的對決。對照本書的描述,弱勢族群的政客善於操作族群對立,以獲取政治資源,混淆成就與特權的區別,阻礙社會的融合與經濟的發展,讓人心有戚戚焉。

事實上,傳統刻苦耐勞的精神與重視教育投資的價值觀,讓臺灣在發展的過程中達到教育普及與生活改善的成果,已逐漸弭平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省籍差異,唯一還存在影響的因素便是「政治」。國家認同與兩岸統獨問題如鬼魅般揮之不去,卻忽略生產力的提升才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嚴重阻礙臺灣的長遠發展。族群的對立與文化的孤立,是野心勃勃的政治領袖取得政權最廉價的工具,歷史斑斑,殷鑑不遠。

本書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經濟差異背後反映的是生產力問題,而生產力又受到地理、文化、社會、政治之間的交互影響。雖然客觀環境易造成不平等的發展機會,但現代政府的政策務必確保人力資本累積的公平性,尤其是公平的受教育機會。解決之道需要人民理性思考的自覺,我們能做的是掌握生活機會扭轉契機,從而轉化不可能為可能,創造經濟奇蹟。而本書強調以「事前」和「事後」觀點來區分產出與生產力、成就與特權、惰性與歧視的不同,有助於釐清事實的真相,在人云亦云、資訊爆炸的時代,有如醍醐灌頂,值得我們深思。

20230913上市_誰製造了貧窮?_封面(大檔)(三民)
《誰製造了貧窮?》書封(圖/三民書局提供)

*作者為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本文為《誰製造了貧窮》(三民書局)導讀,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