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觀點:「新台流湧現」是假議題,海基會該關心的是……

2023-08-22 06:40

? 人氣

2023年8月6日,中國山東省煙台港邊準備出口的貨櫃。(資料照,美聯社)

2023年8月6日,中國山東省煙台港邊準備出口的貨櫃。(資料照,美聯社)

聯合報今天根據海基會的資料,頭版頭題刊登了一則「怵目驚心」的報導。大標題是這麼寫的—「經濟惡化,陸湧現新台流」,副標題是「台商失業仍在加劇 海基會今年助回台預算提前用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流,是指勇闖大陸卻因事業失敗或其他原因、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滯留大陸不歸的台商。報導中指稱,疫情前2019年到去年,經由大陸台協轉請海基會協助接回台流的人數,分別為44人、62人、67人和87人。今年截至第二季已達56件,逐年上升趨勢明顯,今年100萬的相關預算勢將提前用罄。

19年到22年接回的台流人數持續增加,代表著大陸經濟疲軟,新台流湧現了嗎?持續4年、每年接回幾十位台流,佔大陸地區全體台商的比例究竟是多少?這樣的比例能證明甚麼呢?若將上述數字換算成百分比,那麼,過往3、4年間的增加率,依序為40%、8%、30%。即使今年全年接回112位(56x2)台流,同期增比也只有28.7%,怎麼能說新台流「湧現」呢?

那些原因造成了台流?報導中列出五項原因:陸經濟疲軟、美貿易科技制裁、台商轉型受阻、台幹轉職不順以及台青創業失敗。其實,五項原因中的前兩項,對所有在大陸的企業和就業人口,無論是中資、中企、外資、外企、台資、台企,衝擊應該都是一樣的,四年來海基會接回台流的人數,微幅增加,說明了多數台資、台企和台商,因應中美貿易衝突和大陸經濟變局,還是挺有一套的。

至於後三項原因,看似說明了台流形成的原因,卻未曾觸摸到大陸台商和台青優勢已失的殘酷事實。

上世紀90年代,台商西進,能夠揚眉吐氣的原因,不在於台商比陸商優秀,也不是因為在台灣長大的人比較聰明,而是因為文革失落的三十年,「大陸同胞」還來不及睜開眼睛和心靈,探索外界,吸收新知。此外,大陸對台商的優惠政策也讓台商避開了經濟和工業發展的社會成本,使得許多從事科技含量甚低的傳統產業的台商,因而取得超額利潤而致富。

90年代後,中國大陸教育、高新科技(特別是數位和AI科技)、商業模式、創投融資、基礎建設、城鎮建設、環保概念、急起直追,超英趕美,大國崛起,且將台灣遠遠拋在後頭了,別的不說,2023年大陸專利申請躍居全球第一,AI論文數量也是全球第一。

客觀情勢如此,除半導體產業外,台青台商早已不是陸青陸商的對手了!現時,膽敢西進大陸青創孵化基地的台灣青年,不是藝高人膽大,就是不自量力,淪落成台流,煞羽而歸,也不是甚麼新鮮事兒。

二、三十年前進軍大陸市場的台商,多數垂垂老矣。有些人看準情勢,早早衣錦榮歸,更多的人選擇在陸置產,優游江湖。還有一部分滯留大陸的台商,高不成低不就,在兩岸都已失去了競爭力,昔日他鄉已成家鄉,只能繼續待在自個兒孰悉的地方了。

所謂台流,不過是台商大舉西進歷史中的小插曲。插曲,從來就存在,悲戚歡愉,穿插其間,無關經貿政治大事件,也不是甚麼大現象。海基會該關心,不是甚麼預算可能提前用罄的問題,而是對照大陸20年來的飛躍發展,兩岸關係究竟何去何從呢?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朝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