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照顧者」困境:14歲,中學生……他們的人生卻被按下了暫停鍵

2023-08-16 17:09

? 人氣

姨婆楊湘櫻女士說,今年阿寶媽媽離世前不久剛好要過生日,全家團聚,與社工及朋友一起祝福媽媽。之後媽媽離世,全家人都覺得圓滿,雖然難過,但沒有彼此怨恨:「我本來覺得我應該是最恨他們媽媽的人(怪她沒有照顧好自己),但最後我發現我是最愛他們媽媽的人,謝謝她帶給我這個感恩生命的禮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案子的結局可以說圓滿,但林依瑩表告訴BBC,現在台灣人晚婚或較晚生小孩,年輕照顧者的人數可能會攀升。她在社福現場也看到,也有年紀不大,就倒下來的,譬如癌症或意外,家中的小孩也都還很年輕,年輕照顧者的比例可能在台灣會越來越多。林依瑩又說,台灣一般民眾仍認為,照顧仍然是孝道或家庭責任,比較不願意向外求助。

譬如,在台北市,從大學時代就開始照顧癱臥在床的外婆多年的子晴,在接受台灣公共電視採訪時以彈鋼琴比喻自己的處境——常覺得彈到一半會彈不下去,這好比自己的人生,就是卡住了,有一段曲子,怎樣都彈不下去,「我不想要大家只告訴我,我好乖,好孝順,可是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台北市
台灣地方政府都有5%的「長照創新服務方案補助」預算,可以跟中央政府提案,專家說,這筆經費對有年輕照顧者的家庭來說,就能救急。

另一位曾為照顧者的學穎也告訴公共電視稱,自己中學時爸爸腦瘤開刀後,身體越來越走下坡。他是,當時看到爸爸媽媽抱頭痛哭,弟妹都還小,身為家中長子,他意識到自己要承擔起照顧爸爸的責任。學穎父親後來病重無法自行行動,他從父親上廁所或洗澡,餵藥或抽痰等大小事都要幫助:「連流淚都不敢流」。他坦言,自己讀夜校時有幾次上下學騎著機車在路上,就覺得自己真的「好辛苦好累,是不是可以一走了之?」

有分析說,缺乏了私人時間和精力發展學業和建立人際關係,年輕的照顧者人生就像電視被按下「暫停鍵」一樣。曾與年輕照顧者對談的台灣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評論說,這些「被迫」要成為照顧者的孩子,常常被問他們人生失去了什麼,但真實情況可能是他們是連思索自己人生藍圖的空間都沒有被給予。鄧惠文解釋,小孩「提前成熟」的過程,可能帶給他們在長大後一輩子都很難拋開的陰影,影響到人際關係的經營。

陳景寧則強調,快樂成長是每個兒童的基本人權,但卻有一群孩子因為變成照顧者「而卡在人生起跑點上」。她告訴記者,就青少年來說,這是人生探索自己的一段重要期間,因為資源不夠,而要他們成為「替代照顧者」,對他們的心理影響頗大。陳景寧又說,台灣不時在孝行獎募款廣告或活動看到兒少照顧者身影,其實並不是那麼值得鼓勵孩子犧牲童年。她明白很多社福團體對於孝行獎有不同意見,但至少可暫停美化或讚頌孩子們犧牲自己童年的「孝行」,先找出如何支援孩子的服務資源為當務之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