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照顧者」困境:14歲,中學生……他們的人生卻被按下了暫停鍵

2023-08-16 17:09

? 人氣

她告訴記者,在台灣許多18歲以下的「年輕照顧者」是被迫提早長大。就她看來,這是「犧牲」了基本的兒童人權,譬如睡眠、遊戲、休息及課業參與時間,在心理面造成長遠衝擊,並會影響到就業、婚姻等生涯發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她舉例,家總有一個14歲的照顧者個案,母親因為腦癌末期,本來的主要照顧者爸爸,因為不堪勞累猝死了,這個小孩有升學還有照顧母親的壓力。在壓力下,他便開始沉迷在手機遊戲,不想去上學:「我們一直在思考,14歲的小孩,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支持?」 陳景寧又觀察到,家中若有精神疾病的家人需要照顧,很多家庭會因為社會文化的歧視及壓力,不敢對外說家中有病人,也不肯發出求救信號,直到情況崩潰。

台灣街頭。
這幾年來,台灣政府推出支援照顧者的「長照2.0」政策,經費從過去50億增加到600億新台幣。

一位曾經的年輕照顧者、今年25歲的洪先生則回顧自己過去作為照顧者的心情。

洪先生來自台灣高雄,目前是一位社工。他告訴BBC中文,來自大家族的他,小時候是家族中第一個出生的孩子,由曾祖母照顧,年輕的父母則在外工作。他說,自己從小到大與曾祖母很親,到18歲都住在同一個空間。可以說,曾祖母一路養育他長大,到他開始有能力時就變成曾祖母的照顧者。「譬如,念中學時,有時候她出狀況,我便開始每天早上先到醫院,再去上學,放學也要去看她,再回家讀書.....」

他向記者解釋,當時並不會覺得是犧牲,因為兩人之間的感情深厚。但高中畢業後,與許多同學相似,他也想選擇離開家鄉,到心儀的大學就讀開拓生活圈及視野:「當時家族會議,有親戚希望我不要到太遠的地方讀書,有親戚說,我到18歲都跟阿祖(台語稱曾祖母)最親,不要離家太遠比較好照顧。」

他事後回想,「這就好像我們現在說的情勒(情緒勒索),因為好像沒有人問過我的感受。」

洪先生說,後來當社工之後,看到許多更困難的家庭,感觸就更多。目前他工作的團體便希望將社福服務帶到資源甚缺的台灣原住民部落。

洪供職的伯拉罕中心執行長林依瑩向BBC解釋,以上述原住民少年阿寶的個案來說,來自單親家庭,媽媽重病臥病在床,阿寶自己也是需要照顧的青少年,反過來卻要變成照顧他人的角色,這對受過醫療照護訓練的成年人來說都很困難,更別提青少年。

該中心陳靜慧護理師向記者說,當時中心需要一步一步教導阿寶如何照顧病人,特別是重症患者家中基本的照顧需求,包含心理上的訓練,告訴阿寶在需要協助的時候一定要說出來。阿寶穩定心情後,與住在附近的姨婆,一起學習照料媽媽,姨婆並照料阿寶的小妹,兩位姐姐則在周末回部落接手輪流照顧媽媽。最後,媽媽在生命末期走得有尊嚴,全家人沒有因為母親的重病而分崩離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