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雙語政策下的英語學習─回不去的實體課程

2023-08-08 05:30

? 人氣

為增加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行政院盼在2030年將台灣打造成雙語國家。(圖/取自photoAC)

為增加下一代的國際競爭力,行政院盼在2030年將台灣打造成雙語國家。(圖/取自photoAC)

從事英語教學10多年,看見線上教學平台漸漸成為主流,尤其在疫情期間,英語學習者不得不接受新的授課模式。然而,「實體」和「遠距」的英語學習效果有什麼差別?有許多學生詢問我,想從線上回歸到實體上課的模式,但線上上課太方便,感覺回不去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遠距上課固然方便,但我從過去教授實體班級,到近年皆以遠距的方式授課,我觀察到三個現象:

一、遠距學習省去通勤時間,但實體互動創造的記憶點較深較久

試著回想你在和別人互動時學到的單字,以及你從影片、書本和課堂中學到的單字,你能回想起哪一類單字出現的原因和情境?如果是前者,你可能還能想起你們的對話、他的表情、談話的空間,以及該單字出現的契機和原因;如果是後者,除了字的意思之外,其它的資訊可能比較模糊。

當許多的資訊可以有邏輯、有架構地連結在一起時,印象理當會最深刻,就連細節都可以靠聯想情境中其它的事物而想起。這就是情境式英語教學被廣為採用的原因[1]。至今我都還記得7年前,在辦公室和同事用office drone 來暗指上班時間列印旅遊資訊的同事,或是在業績下滑時,同事用 tweak 和 get the ball rolling表示要讓事情有所進展,以及 nudge 表示要遊說客戶。這些單字我只聽過1次,也不曾複習,但記憶深刻,不需要再反覆閱讀或背誦,也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

此外,人類的本能就是模仿,而語言也是一種模仿[2]。透過線上教學創造情境,難度非常高,往往教授完後,學生需要揣摩如何運用所學。然而,在實體的教室,若老師設計的情境式教學合宜,課堂中學生只需要模仿,而課後若有相似的場合、氣氛、溝通動機出現,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某個單字並說出來,是靠本能的力量來學習一個語言。

20210518-線上教學,遠距教學,台北酷課雲。(讀者提供)
線上教學,遠距教學。(資料照)

情境支撐的記憶較深刻是有心理學研究根據的[3],往往也只有透過實體教學,以及老師創造出來的學習情境,才能讓學生輕鬆地記得每個單字或用語。雖然花了通勤時間,但事後不需要太多複習。線上學習省去了通勤時間,但事後需要自己創造情境來複習,例如語言交換,才可能應用所學的單字及用語。

二、遠距學習的焦慮感相對低,但時間一久會產生溝通的假象

3年前我在台師大教授的英語課後班轉為線上,有學生表示開心,不用開螢幕,同學也不知道自己是誰,英文講錯了也不會覺得丟臉,更敢開口講英文,上課也更安心,沒有焦慮感。確實也有相關研究指出遠距讓學生焦慮感下降[4]。然而,溝通互動包含表情、手勢、肢體動作、眼神、姿勢等等,雖然學生樂於線上授課的環境,但長久來看我是擔心的,擔心他們對英語的運用產生不切實際的想像。

近年因為英語成為世界語言,未來和我們用英語溝通的人,保守預估有50%以上都不是英美人士,就連我在英國和美國工作的朋友,公司內純英美籍的同事只佔一部分,此時,比起英語本身,了解各國不同語言和文化、尊重各國人士的習性,才是展現國際觀的主要因素。同時,表情、手勢、肢體動作、眼神、姿勢和實際行為,更是超越語言、建立良好人際的關鍵[5],且團隊合作也需要靠這些非語言的成分。

英語教學研究所畢業,同時也在科技業歷練,時常需要飛往德國或歐洲,和合作夥伴共事,我觀察到教學理論和實務的落差。比起用字的精準度、口音或是口語的流暢度,德國人更注重「話題」,我想不只德國人,全世界的人都是。如何透過枝微末節,例如表情和肢體動作,觀察到對方是否對話題感興趣,如何讓對方對自己產生信任和好感?雖然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但沒有人喜歡一直被討厭。而這沒有捷徑,不斷的經歷和碰撞才能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往往也只有實體課程,才能讓學生在英語口說的環境下,經過數次的碰壁和修正後,體會用英語溝通的奧義。

三、相較於實體互動,遠距學習很難有情感加乘

英語學習有兩大研究面向,認知(Cognitive)和情感(Affective)。一位著名的學者Stephen Krashen曾經提到,當他和非母語人士說法文時,可以說地很流利,達到母語人士的水準,但是當母語人士出現時,他的法文就會變得卡頓,無法自由地表達,這和情感面的自信有關[6],稱之為情感過濾(Affective filter)。若在高壓力或充滿焦慮的環境下學習,所學的內容就會被大量過濾。相反地,在歡樂的環境學習,所學的內容較能吸收和內化。

後疫情時代來臨,對各大線上學習平台而言,這將會是一場「轉型」之戰!(圖/elevo線上學習平台提供)
學生利用各大線上學習平台學習。(圖/elevo線上學習平台提供)

團隊互動產生的正面情緒,能增進學習成效[7],尤其在英語課堂與同學互助的過程,能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同時協助同學的過程複習所學。比起老師單向給予,學生帶走的往往是自己付出過的,例如課堂發表、正面回饋、幫同學釐清問題。在這個面向,實體課程往往比線上課程更有效果。然而,前提是老師要擅長經營課堂氣氛、凝聚向心力、創造團隊合作機會,否則參與實體課程的效果和線上大同小異,並不會因為正面情緒而加乘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線上學習省了交通時間,但額外還需要自己創造溝通環境,才算是真正「學」一個語言。實體課程效果顯著,但會受制於地理環境或時間。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麼,線上和實體的優劣,才能將學費花在刀口上。

 

註:

[1] Johnson, E. B. (2002). 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at it is and why it's here to stay. Corwin Press.

[2] Fitch, W. T. (2010).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17/CBO9780511817779

[3]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3, July 30). Context-dependent memory. 

[4] Dewaele, J. M., Albakistani, A., & Ahmed, I. K. (2022). Levels of foreign language enjoyment, anxiety and boredom in emergency remote teaching and in in-person classes. The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1-14.

[5]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3, June 26). Translanguaging. 

[6] Krashen, S. (1997). A conjecture on acc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Applied Linguistic Studies in Central Europe, 1.

[7] Brunsell, E., & Fleming, M. A. (2014). Engaging minds in science and math classrooms: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joy. ASCD.

*作者為台師大英語教學所畢,全職於科技業,同時從事英語教學十年以上,曾參與雙語教師增能計畫,教授小學老師。近期許多學生想回歸實體,但不清楚其必要性,因而寫此文章釐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